“围屋家访”是“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2025年08月07日  

■ 钟舒梅

 近段时间来,梅州各地结合实际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开展“围屋家访”工作,以农村矛盾纠纷调解为切入点,以“三变”模式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基层治理效能。这正是对“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围屋家访”即“基层干部走出办公室,走进围屋人家,以面对面、心连心的方式,倾听群众心声、了解群众诉求、回应群众关切”。它以群众为中心,以服务为导向,通过以“上访变下访、处突变预防、应急变常态”为核心的“三变”治理机制创新,推动各级干部深入基层、各项工作导入基层、各类资源下沉基层,做到“政策宣传在一线、调查研究在一线、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它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基本内涵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紧密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传统与现代相统一的地方创新经验。

 一是“上访变下访”——矛盾化于源头。“上访”特点是以干部为中心,通过高压维稳方式保持社会秩序,遵循的是“不出事逻辑”;“下访”强调以群众为中心,服务为导向,领导干部主动作为,变“坐等问题”为“主动寻题”,遵循的是“问题源头化解”。推动干部“下访”,需构建全流程工作机制。事前,制定详细走访计划,聚焦困难家庭、信访重点户等群体,明确走访频次与责任分工;事中,创新沟通方式,利用晚间、周末等群众空闲时间开展走访,通过参与劳动、组织座谈等形式,让群众敞开心扉;事后,建立问题台账,实行分级办理、跟踪反馈,确保“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并将下访成效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激励干部主动作为。

 从“上访”到“下访”的转变,不仅是工作方式的调整,更是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通过常态化家访,领导干部既能及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能有效预防矛盾升级,真正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新动能。

 二是“处突变预防”——冲突消于萌芽。“预防式”家访强调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和“居安思危”的原则,将干部下访作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深入群众家庭倾听诉求,及时排解纠纷,防患于未然。“处突”变“预防”,不仅有利于冲突前的风险防控,更重要的是能在冲突前的危机中抓住先机。通过主动作为和理性预判,通过预警前置为源头化解争取时间,实现治理目标最大化。从善治的角度讲,它是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突破点,它反映了我们将传统治理中的被动适应思维转变为“下好先手棋”的底线思维。

 “围屋家访”作为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方式,通过系统性规划与有序化推进,能够将工作重心从矛盾爆发后的被动应对,转向风险萌芽前的主动防控。推动家访从“处突”向“预防”转变,要有系统思维和战略思维。访前,通过大数据分析与基层摸排,精准识别风险点,建立重点走访清单;访中,运用拉家常、共劳动等柔性沟通方式,敏锐捕捉群众潜在诉求,对苗头性问题及时介入疏导;访后,建立“问题台账-分级办理-跟踪反馈”闭环体系,确保每个隐患都得到妥善处置。同时,将预防成效纳入干部考核,形成正向激励,推动家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从“处突”到“预防”的转变,不仅是工作方式的变革,更是治理理念的革新。“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利益多元、矛盾多样,冲突多发的基层社会,领导干部要掌握治理的主动权,以家访为桥梁,主动贴近群众、了解民情,有效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将不确定性转化为确定性。

 三是“应急变常态”——纠纷止于未发。“应急式”家访属于事后治理,一般都是在矛盾凸显、纠纷发生之后仓促开展,具有临时性、被动性的特点;“常态化”家访则强调将走访群众融入日常工作,通过制度性积累和精细化管理实现社会秩序的长效稳定。它将“下访”调解纠纷变成干部的一种工作习惯,在与群众常态化交流中,及时发现问题、化解矛盾,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作为的转变。

 “应急”变“常态”的核心内涵,是将以“应急性”为重心的治理模式转为以“常态化”治理为重心的治理模式。以“常态化”治理为重心并不意味着不要“应急”治理,而是两者兼而有之,且以“常态化”治理为主。常态化治理需以制度建设为核心,相关部门出台具体可操作的家访制度。根据制度制定系统的家访计划,明确走访对象、频次与责任分工,将困难家庭、信访重点户、特殊群体等纳入重点走访范围,确保全覆盖、无死角。

 从“应急”到“常态”的转变,意味着我们从短期非常态的突发危机控制模式,向长期、持续性的危机干预治理模式转变。它要求干部既要有“魄力和能力”,又要有“耐心和韧性”。通过常态化家访,领导干部既能及时发现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又能有效预防矛盾纠纷激化,实现基层治理从“救火式”应急向“防火式”常态的转变,真正做到纠纷止于未发,筑牢社会和谐稳定根基。

 总之,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三变”为核心的“围屋家访”,是对基层社会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创新。“围屋家访”让“枫桥经验”深深扎根于乡土社会,在传承中创新,在实践中发展。它以温情化解矛盾,以共治凝聚力量,以服务温暖民心,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绘就了一幅和谐稳定、幸福美好的基层治理新画卷。

 (作者单位:中共蕉岭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