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梅州客家炒绿品牌推介会在北京举行。

推介会举行了客家炒绿圆桌论坛,专家学者围绕品种选育、工艺创新、品牌营销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推介会现场进行客家炒绿冲泡技术规程展演。
“客家炒绿是绿茶中的一个特色品类,也被称为可长期存放的绿茶,它在加工技艺中独特的高温重炒工艺,是中原制茶技艺与岭南气候智慧交融,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和对健康生活的追求。”6月6日,以“赏汉茶化石 品客家炒绿”为主题的2025梅州客家炒绿品牌推介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工程院刘仲华院士在助力视频中充分肯定了客家炒绿的工艺特色和文化价值。
此次活动通过文化溯源、产业对话、标准发布、品牌推介等多元形式,向全国展现“客家炒绿”这一汉茶活化石的独特魅力,奏响梅州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强音。
标准发布 推动客家炒绿品质稳步升级
活动现场,梅州市农林科学院正式发布《客家炒绿冲泡技术规程》团体标准,以科学化、规范化的技术体系推动传统技艺传承创新,为品质升级提供技术保障。这一标准的制定,标志着客家炒绿从经验传承迈向标准化发展的新阶段。
对此,中华全国供销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杨荣赞赏不已:“通过统一视觉符号与风味标准,既保障了市场推广时茶艺展示的审美统一性,又实现了客家炒绿品质特征的稳定输出。有了新标准,既有助于客家炒绿品牌推广、指导消费,也便于在进行相关职业技能鉴定时应用。”他认为,新的客家炒绿冲泡规程标准,配备了统一的冲泡工具、冲泡参数、冲泡程式和动作规范,是客家炒绿走向国际市场的“品质护照”。相关配套的教学视频的开发也是一个亮点 ,使整个冲泡标准可视化,让客家炒绿文化的传播者可以快速简单地学习这套工具,把客家炒绿的冲泡规程升华为可复制、可传播的文化符号,长期传播,保持热度。
除了《客家炒绿冲泡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近年来,梅州围绕茶产业品牌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方向,还制定并发布《客家炒绿》《陈年客家炒绿》团体标准,将“一芽二三叶”的采摘规范与“分段火工调控”的核心工艺参数纳入现代质量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生产模式,推动客家炒绿工艺创新与品质升级。目前,我市正在申报制定《客家炒绿加工技术规程》《客家炒绿贮存技术规程》等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以进一步规范各个环节流程,让客家炒绿走出围龙、香飘四海。
古韵流转 解锁汉茶活化石文化密码
活动以“文化+标准”双轮驱动为主线,通过权威发布与学术研讨为产业升级注入动能。
广东省茶叶收藏与鉴赏协会会长陈栋在主旨演讲中系统阐释了客家炒绿的文化密码:“通过高温杀青、长炒重揉工艺,形成炒米甜香、浓酽醇厚的标志性风味,具有消除疲劳、温肚护肠、增强免疫、祛寒助寿等功效,是梅州客家人居于中原记忆、适应山区发展智慧的结晶。”
活动中,国茶实验室创始人、《中国茶密码》作者罗军也对客家炒绿的文化符号作了解读:“客家在从中原南迁的过程中,将黄河流域的饮茶习俗和制茶古法携入赣闽粤山地,在千年迁徙中淬炼出客家炒绿工艺 ,成为汉茶文化的活态传承样本。”他介绍,客家炒绿通过多轮炒制激发茶叶中可溶性糖类物质和镁离子,形成标志性的“ 炒米甜香”与琥珀茶汤。这一工艺既是客家人适应岭南湿冷气候的生存智慧,更暗合《齐民要术》 中“捣叶为饼” 的古法精髓,使茶性温润有力。
一段客家炒绿的历史,一部承载着中原文明南迁与岭南山水交融的茶文化史诗。客家炒绿制茶技艺历经岁月淬炼,既保留了汉唐茶文化的基因密码,又彰显着客家人因地制宜的创造精神,堪称中国茶史演进的活态见证。
彼时,客家人依山筑居,于湿冷多雾的生存环境中,将中原制茶古法与岭南物候相糅合,独创出以“祛寒趋温”为精髓的炒青工艺——以高温反复炒制削减绿茶寒性,赋予茶汤醇厚回甘的炒米香韵,更在代代相传中衍生出“暖肚茶”“温肚茶”等承载生命关怀的民间称谓。
唐宋以来,梅州“逢山必有茶”的种植传统渐成气候,至明清时期,梅江区清凉山绿茶、兴宁官田绿茶、五华天柱山茶、丰顺马图绿茶与潭江水仙茶、平远锅叾绿茶与南台绿茶、蕉岭黄坑绿茶,大埔西岩乌龙茶等梅州九大地方历史名茶,其条索紧结、灰绿起霜的形态与高温长炒的匠心,成为客家炒绿工艺成熟的标志。这一时期,客家人将茶纳入日常生活哲学:茶山既是生计所系,亦是精神原乡;制茶时“杀青需猛如烈火,揉捻应匀似抚琴”的技艺口诀,暗合儒家“致中和”的修身之道;而陈年藏茶的习惯,更折射出客家族群“未雨绸缪”的生存智慧,使茶叶超越饮用品格,升华为连接世代的情感纽带。
近现代以来,客家炒绿在工业化浪潮中赓续文脉、破局立新。梅州提出以“客家炒绿”为主导产品,发展茶产业的总体思路,以科学标准重塑传统工艺,并于2022年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技艺活态传承与产业升级的双向赋能。
尤为瞩目的是,当代茶人将非遗基因注入时代语境——从“客家炒绿炭烧奶茶”的创新研发到茶园认养、茶旅融合模式的探索,从国际茶博会上的文化推介到“茶韵食青”文旅活动的全域铺展,客家炒绿正以“一片叶子”为支点,撬动梅州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的深层共振。
前景广阔 共话客家炒绿产业高质量发展
活动中举行了客家炒绿圆桌论坛,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等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品种选育、工艺创新、品牌营销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着力构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科技赋能、市场运作”的协同发展格局。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茶人联谊会常务副理事长、正高级工程师危赛明充分看好客家炒绿发展前景。他说,客家炒绿的品质风味在绿茶中是非常有辨识度的。干茶外形紧结卷曲,色泽灰绿,很有辨识度。“炒米甜香”浓郁、辨识度高,杯底挂蜜香持久,浓强鲜爽、苦后回甘。陈年客家炒绿,有老生普或像老酒的气质,陈香馥郁、风味很丰富,也很协调,韵致悠长,茶汤黄绿明亮,与江浙的名优绿茶的总体风格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对客家炒绿品牌建设工作,危赛明建议,首先要明确客家炒绿的市场定位,如适合人群、适合地域、饮用方法、新茶饮应用等。其次,要打造“炒米香”超级符号,如用新媒体时代的语言重构客家炒绿茶文化叙事,掌握流量密码;采用短视频、新颖的线上线下联动推广活动,建立客家炒绿茶文化叙事矩阵,“让世界爱上客家茶”这样的超级语言符号,走出广东、辐射更广泛的消费人群。再次,推进消费场景再造 ,利用新茶饮的消费场景, 瞄准年轻人市场。为客家炒绿创建适合年轻人的消费场景。此外,要推进供应链革命,既考虑传统名茶的产品形式 ,也要考虑效率更高即饮茶、浓缩茶、速溶茶、调饮茶等产品形式。加速客家炒绿的流通渠道的效率 ,建立客家炒绿消费的高效模型。
中国茶叶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原副秘书长兼茶专委会执行主任、梅州市茶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蔡军认为,在标准化绿茶浪潮中坚守地域特色,“炒米香”作为客家民系的文化密码,既是传承汉茶文化的需要,也是为了强化梅州作为客都的文化辨识度。同时,针对现代人普遍脾胃虚寒的亚健康状态 ,客家炒绿的温性特质填补了传统绿茶的市场空白 ,尤其契合粤港澳大湾区养生消费趋势。他建议,可通过风味差异化建立品类标准,将地域特色转化为可量化的产业优势,助力打造广东绿茶第一品牌。
活动现场,梅州茶企与北京渠道商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客家炒绿正式开启“北上”战略布局,为开拓北方市场按下加速键。
此次活动是我市推动客家炒绿“走出去”的一次生动实践。近年来,我市通过举办客家炒绿品牌推介会、客家炒绿品质评价活动,推动客家炒绿亮相央视、广东卫视、广州塔,组织企业组团参加各类农业博览会、农产品交易会等方式,持续叫响“唐茶宋韵,客家炒绿”“匠心种好茶,品质赢市场”“客家炒绿,让世界爱上客家茶”等宣传口号,持续提升客家炒绿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爱东介绍,梅州是广东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茶产业基础雄厚、优势突出。“发展和打造‘客家炒绿’品牌,是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和信心,通过挖掘我市茶产业优势,融合客家茶文化,讲好‘客家炒绿’故事,推动茶产业升级发展。”陈爱东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梅州正以客家炒绿为主导发展茶产业,努力将客家炒绿打造成为广东绿茶第一品牌,奋力书写“一片叶子富一方百姓”的乡村振兴答卷,让承载汉唐风韵的客家茶香飘向更广阔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