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多面剖析 ——读《寻觅书香:聂震宁阅读新论》 2025年07月25日  

立足于全民阅读这一国家倡议,聂震宁以“大题小作”的独特视角,将二十余篇充满生活质感的日常叙事,编织出了一幅书香中国的精神图谱——《寻觅书香:聂震宁阅读新论》(团结出版社,2024年11月)。

 文集开篇便提出了“我们为什么要阅读”这一核心问题。作者纵横捭阖,从历史到现实,从国外到国内,从社会到个人,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释。阅读,归根结底要落实到每个个体。对此作者概括了读书的四大理由:读以致知、读以致用、读以修为、读以致乐。从字面上看这四条很容易理解,据此分而述之,条理清晰,逻辑性很强,提出的阅读方法也具有针对性。与过往多数人强调“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苦读精神、“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诉求、“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修养目标不同,作者在书中着重强调读以致乐。正如《论语》中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乐读,少年儿童才不会厌读,成年人才会手不释卷。从“享受阅读的乐趣”这一理念出发,那些所谓的“闲书”说不定就是许多人阅读兴趣的萌芽,是他们开启阅读之旅的起点。对此,要因势利导,不能横加干涉。在作者看来,读以致乐是全民阅读成败的关键,这是书中反复强调的观点。

 关照现实,不回避问题,也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开卷是否一定有益?经济好了,是否阅读一定就会好起来?针对一些长期流行的观点,作者在《现代阅读的悖论》中直指核心,运用大量翔实的统计数据、很多人感同身受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辩证的分析,并从出版人的责任感、书店的建设及扶持、公共图书馆的引领作用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将“悖论”转变为“真理”的有效路径,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针对“读书人为何不读书”的灵魂拷问,作者先是利用统计数据呈现了这一令人尴尬的现状:中小学老师的阅读状况不及学生。然后透过这一表象,梳理社会大环境、教育考核办法、学生家长的功利性反馈等相互交织的因素,深入剖析原因,提出了用全局性的顶层设计加以引导的解决办法。事实上,当下的老师也包括学生家长,都是由应试教育培养成长起来的,让他们跳出早已习惯的舒适区不可能一蹴而就。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一现状的复杂性,并对逐步改善这一现状增添信心。

 现代社会中信息爆炸与有效阅读之间的矛盾,带来了数字时代的阅读焦虑。在作者眼中,当信息获取的便利性与知识沉淀的困难性形成对冲,阅读的本质正在经历解构与重构。书中敏锐捕捉到当代人“知识消化不良症”的症候——在碎片化阅读的海洋中,我们获得了即时满足,却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这种悖论在“智能阅读与全民阅读”中得到深刻的解读,在“读书之所在与读书之无所不在”等章节中则彰显出文化定力。作者既不否定电子阅读的便捷性,又强调传统阅读存在的意义,更重视两者之间的有机联通,譬如用电子阅读产品打造阅读空间环境,利用数字读物引发读者阅读兴趣等等。

 作者还围绕“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基层实践提炼全民阅读的中国经验,体现了讲好中国故事的自觉担当。书中描绘的“中国模式”展现着鲜明的群众性特征:在贵州山区,扶贫工程与书香校园建设同频共振;在城市社区,退休教师自发组织的读书会成为文化灯塔。这些案例无一不印证了“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东方智慧,让我们看到全民阅读在基层的蓬勃生命力。

 该书的最后一节,是赏析朱永新先生的《阅读之美》,作者用“文美、思美、气象美”作为标题,实则描绘其心目中书香社会的万千气象。回顾全书二十余篇文章,恰似一颗颗撒落大地的文化种子,正在细微之处孕育着书香社会的美好图景。(李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