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香江 筑梦未来 ——走进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 2025年06月26日  

县融媒体中心采访小组与曾自香女士(右三)合影。

图为2022年中秋节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赠送月饼及面线给会员,以凝聚乡情。

栏目组一行走访会员代表企业。

2015年庆祝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自购会所入伙合影。

策划:王湘阳 朱明海

 编导:罗 琼

 统筹:郑伟科

 撰稿:黄育兰

 摄制:朱文吉 黄垲欣

 开栏语:近年来,丰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喜人的成绩,得到了外出乡亲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为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奋斗历程和爱国爱乡情怀,搭建沟通桥梁,由丰顺县委统战部、丰顺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打造的《同心筑梦·凝聚乡情  湾区行》栏目正式启航。本栏目将以镜头记录乡亲风采,以文字讲述桑梓深情,全方位、多角度书写丰顺儿女在大湾区拼搏奋斗的动人事迹,展现他们与家乡血脉相连的深厚情谊。栏目首站走进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在美丽的香江聆听丰顺故事,感受乡音乡情。

 从梅州丰顺到香江之畔,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不仅凝聚着游子对故土的眷恋,更承载着“家国同心”的使命担当。在这里,老一辈乡亲以赤诚之心反哺桑梓,新一代青年以创新之力逐梦湾区;在这里,传统文化与现代香港精神交织,谱写出血浓于水的时代篇章。让我们一起记录互助创业的汗水、守望相助的温情,捕捉文化传承的坚守、湾区共融的愿景,感受同心的力量,携手筑梦未来!

 同心接力 共筑同乡之家

 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的诞生,是一部跨越近六十载的漫长历史,饱含着三代人的心血与期待。早年间,在香港的丰顺同乡人数有限,且分布零散,像徐影三等老一辈乡亲,虽怀揣着成立同乡会的美好愿景,却因条件所限,一直未能如愿。

 时光流转,这份信念却从未熄灭。2011年,在她的带领下,转机终于出现。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主席曾自香女士回忆:“我是丰顺人,梅州其他很多县都有同乡会了,但丰顺没有。”她慷慨解囊,拿出4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筹建同乡会。这一善举,瞬间点燃了乡亲们心中的热情。曾自香回忆当时,发动了很多人捐钱,自己带头出,大家随后也捐了很多,后来就买了现在这个会所。我们丰顺人很团结,很热心,也搞得很有成绩。说起那段经历,曾自香眼中满是感动。在众人齐心协力之下,同乡会成功购置会所,从此,旅港丰顺人有了一个温暖的“家”。

 现任执行主席徐位建,从第一届的普通会员开始,便全身心投入同乡会事务。多年来,他见证着同乡会一步步成长,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徐位建先生表示:“建立的过程比较困难,要联络香港的同乡,是很大的工作量,而且很繁琐,我从第一届开始的普通会员,经过选举之后做会董、常务副主席,后来成为第五届执行主席,分担主席的工作。”如今,同乡会已汇聚近600名会员,成为大家情感交流的港湾和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在这里,熟悉的乡音交织,家乡的美食飘香,浓浓的乡情让每一位游子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奋勇拼搏 书写精彩篇章

 在香港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舞台上,丰顺人凭借着“敢闯敢拼”的无畏精神,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常务副主席钟奕玲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上世纪90年代,她敏锐地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港商身份到深圳投资建设工业园。作为女性创业者,她面临着比常人更多的困难与偏见。钟奕玲坦言,女性创业比男性是要辛苦很多的,既要管好子女和家庭,又要去做事业,不是这么容易。在那个年代,还要受到外人的很多歧视。

 既要兼顾家庭,又要打拼事业,但她从未想过放弃,而是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中。钟奕玲女士说:“要想把企业做好,就要树立自己的威信,一定要有自己的企业管理方法和做人的底线,不管是自己的亲戚还是从外招聘回来的员工,我都一视同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正因为具有较强的管理才能和不服输的精神,让她的企业逐渐步入正轨,并蓬勃发展,她也成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

 常务副主席邱明松先生也是一名优秀的香港创业者。走进邱明松旗下企业的厂区,只见工人手持测温枪紧盯熔炉仪表盘,赤红的钢水在转炉中翻涌,机械臂精准抓取滚烫的钢坯,切割声与锻造的轰鸣交织成激昂的工业交响,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这位深耕钢材产业数十载的企业家谈起成功的关键离不开“吃苦”,多少年来,他从一间堆满图纸的铁皮工棚,与工人沟通设备调试事宜,到深夜的办公室里,反复复盘钢材成本利率。

 如今,一间间新厂房平地崛起,邱明松先生的产业日益壮大,但他仍保持着定期巡查生产线的习惯,他说:“钢材的温度,就是企业的温度。”

 “我觉得年轻就是最棒的一件事情,最重要的还是不要怕输,要坚持你自己喜欢的,最好找一些你自己喜欢东西去做。”常务副主席徐玲玲女士在零售业领域精耕细作二十余年,凭借敏锐的商业直觉和永不停歇的奋斗精神,积累了深厚的实战经验。

 每一次筹备新店开业,她便穿梭在各大批发市场里,蹲在成摞的货物间,仔细核对货品生产日期,鉴别每一款新品,只为给顾客带来最佳体验。手机里成串的供应商、物流商的联系方式,深夜仍不断弹出的工作群消息,见证着她为协调各方资源付出的心血。正是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和高效的统筹能力,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发生质变,打造出深受消费者信赖的零售标杆品牌。目前,她拥有20多家连锁店。

 当初,常务副主席徐森林背井离乡,只身奔赴香港,在这个寸土寸金的繁华都市,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回忆起初到香港的日子,徐森林先生时常陷入沉思,那时的逼仄生活,铁皮屋顶在暴雨中轰隆作响,每天揣着仅有的港币在货场间奔走,那些咬牙坚持的艰苦的创业历程让他更珍惜如今的每一寸仓储空间,“那些睡在仓库地板上的夜晚,教会我‘寸土寸金’不是空谈。”徐森林抚摸着仓库的钢架结构,眼中闪烁着坚韧的光芒,“每一块地砖、每一盏灯,都是香港这座城市给奋斗者的勋章。”经过多年的拼搏,他以过人的胆识,惊人的毅力,带领企业一步一个脚印走向成功,成为赫赫有名的“元朗仓库大王”。

 与众多老乡从商不同,副主席徐江琼女士在投身公益方面走出了一片新天地。她创立的“青草音符”公益机构,为香港400多个特殊家庭带来了希望的曙光。

 徐江琼介绍,“青草音符”这个机构面向全香港,有身心障碍孩子的家庭都可以来我们“青草音符”这边参加活动,我们的兴趣班现在除了打非洲鼓,还有舞蹈、唱歌、沙画,体育方面有剑击、篮球、体适能班等。

 在家长们自筹资金、社会爱心人士捐款以及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众多义工无私奉献下,“青草音符”不断发展壮大。如今,这里开设了多种兴趣班,帮助特殊孩子提升能力,融入社会,成为他们温暖的避风港。

 高维基先生是香港北区区议员,同时也是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顾问。高维基先生自幼成长于香港,目睹北区在城市发展浪潮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时,决心投身社区服务。2019年,他毅然报名参加区议会选举,凭借在过往公益活动中树立的良好口碑,以及对北区未来发展规划的独到见解,成功当选区议员,任职以来,高维基每日穿梭于大街小巷,深入了解居民需求,用实际行动诠释对这片土地和人民的热爱与责任。高维基告诉我们:“同乡会在我们地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织,主要的目的就是联系在港乡亲,也是我们香港特区政府很重要的支持力量。”

 情系桑梓 助力家乡建设

 不管走到哪里,无论何时何地,家乡永远是心中的根。这是每一位丰顺同乡内心深处坚定不移的信念。

 曾自香女士始终心系家乡发展,多年来,她为家乡的建设慷慨解囊。捐资修建丰顺公园的自香绿道,为家乡人民增添了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家乡学校建设需要资金时,她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助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曾自香说:“我自己是做地产的,赚了一些钱,我就去做善事。家乡有需要,香港有需要我都会支持。我的小孩看着婆婆、妈妈,在做善事,他们也会学我做善事,汤坑人说的‘有样学样’。”

 钟奕玲女士同样带着子女积极投身家乡的公益事业。每年,无论是家乡的道路建设、绿美植树活动,还是给学校、祠堂的捐款,都能看到他们一家人忙碌的身影。她说:“我对丰顺一直有深厚的感情,每年清明,只要小孩在家里,没有特殊情况,我都会带着小孩回家乡去扫墓。我希望小孩知道我们的祖宗究竟在哪里,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家乡的公益事业,我都一直带我的孩子积极参与。”她希望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牢记家乡的养育之恩,传承热爱家乡、回馈家乡的优良传统。

 最美故乡水,最亲家乡人。徐森林先生为家乡建设不遗余力,个人累计捐款达两三百万元,涵盖建路、修桥、种树、建学校等多个领域。徐森林表示:“家乡建路、修桥、种树、建学校我都有参与,在香港也一样,比如说老人院,我平时没事的时候看看他们,给点钱,跟他们说说话。我会花几万元购买我们丰顺的特产,同乡会开会的时候送给会员。一点点心意,我经常做这事情。”朴实的话语中,饱含着对家乡的深情厚谊。

 同乡会深知传承家乡文化、让年轻一代了解家乡的重要性,因此定期组织青年返乡活动。青年们在家乡亲身感受“百千万工程”带来的巨大变化,见证美丽乡村建设的丰硕成果。如今的丰顺,乡村道路宽敞平坦,村庄环境干净整洁,处处洋溢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徐位建告诉我们:“我们差不多每一两年就会组织同乡青年们回家乡走走,看看家乡的发展,关注‘百千万工程’‘美丽乡村’的建设,很多年轻人回到家乡都觉得家乡的生活好、绿化好、空气更甜,有机会带同乡回去看看,他们高兴,我们也高兴。”

 一次次寻根之旅,不仅传承了家族文化,更让家国情怀在一代又一代丰顺人心中深深扎根。

 薪火相传 共启美好未来

 青年是未来的希望,是湾区融合发展的生力军。

 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会董、教育学者吴丹丹一直致力于推动两地教育交流。她说:“我小时候是在汤坑长大的,汤坑是在梅州和潮汕地区的一个交界点,这里的孩子有比较复杂的语言环境,怎么最大程度地让他们得到一些潜能的释放,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这个是我在努力研究的一部分。”同时,她积极探索两地学生交换的可能性,为两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吴丹丹教授鼓励丰顺学子赴港深造,拓宽视野,提升自我。吴丹丹说:“香港现在也是广纳人才,我们丰顺的学子可以多出来学习,要有一个开放的心态首先就是不要给自己设限,不要觉得这个太难了,或者觉得学校这么高分怎么能考到等等。想要来香港的话,目前来说,其实很好的途径就是读硕士课程,因为它是最经济最方便可以给我们内地的同学拿到香港的签证。”

 徐森林先生也呼吁年轻人要“走出去,拥抱更广阔的天地”。他认为,随着交通日益便利,丰顺与大湾区、闽西等地的联系愈发紧密,年轻人应抓住这一机遇,勇敢地去外面闯荡,积累经验,开拓未来。

 为了推动湾区融合发展,同乡会计划进一步深化两地青年交流。“未来希望同乡会年轻的二代三代多一点回家乡交流,访问一些企业、党群服务中心,了解我们家乡的发展,才能加深两地交流。”高维基说。在同乡会的引领下,丰顺同乡们满怀信心,携手并肩,向着湾区融合发展的美好未来奋勇前行。

 徐玲玲女士对家乡的发展同样满怀期待,她希望家乡能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吸引更多投资。“我做零售做了大概二十几年,有想过回我们家乡开店,如果运货等一些配套可以做得好的话是可以做的,因为大家都喜欢用一些品质比较好的东西。”

 香港丰顺同乡联谊总会以乡情为基,架起连心桥;以担当为笔,书写家国梦。从艰苦创业到回馈社会,从文化传承到湾区共融,同乡会不仅是家,更是使命——让丰顺人的故事,成为湾区发展的动人注脚。未来,这份赤子之心将继续汇聚成河,奔涌在同心筑梦的大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