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些套路才能成为值得期待的“618” 2025年06月18日  

■ 郭元鹏

 “618”电商节是购物狂欢的高峰期,但同时也是消费陷阱和诈骗高发期。近日,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发布消费提醒,提醒广大消费者要理性购物,经营主体要诚信经营。(详见《梅州日报》6月16日4版)

 每年的“618”电商节,都如一场全民参与的购物狂欢盛宴,各大平台与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吸引消费者目光。然而,热闹背后,消费陷阱与诈骗问题也频频出现,让这场狂欢蒙上阴影。正如市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心所提醒的,唯有商家诚信经营、消费者保持理智,才能成就真正完美的电商节。

 如今,网络陷阱在“618”期间愈发隐蔽且狡猾。不法分子打着“定金预售”的幌子,通过社交平台推送虚假链接,一旦消费者不慎点击,支付数据与个人信息便可能被窃取,造成经济损失。还有那些“恭喜中奖”“免费领取礼品”的短信或弹窗,看似诱人,实则暗藏“运费”“手续费”“税费”等诈骗套路,稍不留意,消费者就会落入陷阱。这些乱象不仅损害消费者利益,更破坏了电商节的健康生态。

 直播带货领域同样存在诸多消费误区。主播为提升销量,常用“限量秒杀”“独家优惠”等极具煽动性的话术,制造紧迫感,诱导消费者冲动下单。消费者往往在情绪驱使下,忽略对商品功能、售后条款的核实,也未关注满减条件、优惠券使用范围等关键信息,收货后才发现商品与预期相差甚远,或是因优惠规则不明吃了哑巴亏。

 对商家而言,诚信经营才是长久发展之道。在电商节这样的重要节点,更应将品质与服务放在首位,以真实的优惠、优质的商品赢得口碑与信任。靠套路、欺诈或许能获取一时利益,但终将失去消费者的信赖,被市场淘汰。而消费者也需保持清醒与理智,面对诱惑不轻信、不冲动,认真核实商品信息,谨慎对待各类促销活动,避免盲目消费。只有商家坚守诚信底线,消费者秉持理性态度,才能让电商节回归本质,成为真正值得期待的购物狂欢,构建起健康、有序的电商消费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