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宁市坭陂镇打造特色“子母帮扶车间”书写“稳岗增收”的高分答卷 破解“家门口”就业难题 2025年06月09日  

坭陂镇与兴宁立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的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陈思杰

 “就业不用走太远,在家也能攒到钱。”这句质朴的话,如今在兴宁市坭陂镇成为现实。日前,在广州市天河区驻兴宁市坭陂镇帮扶工作队(以下简称“工作队”)的推动下,兴宁市坭陂镇的第四个乡村振兴“子母帮扶车间”正式挂牌。从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的笑颜,到残疾人自立自强的蜕变……去年以来,坭陂镇以“子母帮扶车间”为抓手,为当地群众铺就了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一个个特色车间串起民生温度与产业活力,书写稳岗增收的高分答卷。

 创新“子母模式”

 车间激活就业动能

 “母公司出设备、供原料,子车间出场地、用人工,订单来了大家一起干!”在坭陂镇名信电子厂,负责人郑满华的“生意经”,也正是“子母帮扶车间”的创新模式。作为坭陂镇首个开展“子母帮扶车间”建设的企业,名信电子以“母车间”为核心,联动周边小工坊打造“子车间”。母车间承接稳定订单后,将部分工序分流至子车间,通过技术培训打通生产链条。“这种模式一举两得,对企业来说降低了管理成本,扩大了产能。对村民来说,获得了技能要求低,上班时间灵活的就业岗位。”该公司负责人表示,如今名信电子已带动超100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其中脱贫户占比30%,人均月增收超4000元。而在兴宁市裕声电子有限公司,自去年11月成立“子母帮扶车间”后,“子车间”岗位覆盖了电子元件组装、电声配件加工等环节。这些岗位经短期培训即可上岗,同样为留守妇女、待业青年、脱贫户等群体量身定制了“就业通道”。据了解,截至目前,坭陂镇已建成4个帮扶车间,累计提供500多个灵活就业岗,让“家门口挣钱”从愿景照进现实,彰显民生温度车间里的“稳稳幸福”。

 “既能照顾老人孩子,又能领工资,厂里还留有办公室让孩子写作业!”说起在帮扶车间的工作,名信电子厂员工陈姐满是感慨。在这片产业热土上,就业帮扶不仅是“岗位供给”,更是“生活赋能”。听障青年小李的蜕变,则是最生动的典型。从“在家赋闲”到“技术师傅”,他在名信电子车间苦练组装技能,用手语与同事交流协作。“厂里平等对待我们,教技术、给机会,让我可以更好地融入社会。”小李用手语表达感谢之情。如今,像小李这样的残疾工人,在帮扶车间都是招聘的重点。他们在工作岗位上,以“比普通人更认真”的干劲,书写着自立自强的人生。车间里大多数员工是留守妇女。她们清晨送孩子上学,随后准时到岗。下午接了孩子,回厂里继续工作,孩子则利用车间办公室写作业。“不仅找到一份好工作,还被培养为品质主管,工资比以前翻了一番。”陈姐的成长轨迹,折射出车间的“造血”效能,通过技能培训、岗位晋升,留守妇女从“体力劳动者”向“技术骨干”进阶,家庭收入与社会价值同步提升。

 每逢节日,车间里的“团圆饭”香气四溢;员工子女考上大学,企业送上奖励;工友遇困,众人伸手相助……如今在坭陂镇的帮扶车间,“产业+民生”深度交融,企业不仅是“工作场”,更成了村民的“温暖家”,凝聚起“勤劳致富、互帮互助”的良好氛围。

 筑牢长效机制

 激活发展源头活水

 “从首个车间挂牌,到如今已有四个,靠的是政企同心、久久为功。”驻坭陂镇工作队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工作队通过深入企业问“产能”、走村入户摸“需求”,建立“企业订单库+劳动力信息库”,为“子母车间”匹配牵线。从场地协调、证照代办,到技能培训、市场拓客,当地政府和工作队的贴心服务,让各个帮扶车间发展更“轻装上阵”。眼下,坭陂镇正谋划“车间集群”发展,鼓励更多乡亲返乡办厂,推动电子加工等产业集聚。积极探索“车间+电商”模式,拓宽产品销路,升级技能培训体系,培育“本土化产业工人”,努力形成“企业增效、群众增收、产业增值”的良性循环,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能。

 工作队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还将聚焦产业智能化改造、技能体系升级与绿色生产融合,联动坭陂镇四个乡村振兴帮扶车间,助力加快打造“百千万工程”典型镇,让产业高质量发展之路精准对接民生需求,绘就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