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埔百侯古建筑宝华塔觅史 2025年05月22日  

民国时期南洋报纸刊登的宝华古塔(称南山塔)真容

1959年2月几个村民在古宝华塔前留影。

文明塔残存的塔身墙体

●张则武

 “宝塔横舟”和“狮象霸水口” 

 在大埔百侯的南山村与白罗村之间,悠悠流淌着一条清澈的小河,由南向北,时而潺潺湲湲,时而涡流湍急——这,就是梅潭河,古称清远河。河的下游,南山西北角村口,横跨着一座大桥,名为南山大桥。大桥两端,盘踞着两座巍峨的山崖,西边今属白罗坎村头的山崖形如威猛的雄狮,东边南山的大山宛若稳重的巨象,共同雄霸于水口。河的两岸,屹立着两座历史悠久的古塔。这两座塔分别坐落在村口水势最为凶险的出水口,一座雄踞于西边白罗村坎头的狮形山顶,叫文明塔(阁);另一座静守在东边南山村的象形山的脚下,叫宝华塔。两座塔一高一低,相互照应,犹如两尊威风凛凛的天神勇士,守卫着村庄水口。

 当地有名的南山八景之中,就有“宝塔横舟”和“狮象霸水口”二景。从清代进士、翰林、著名南山才子张翱作的两首诗中,可以领略到此处优美的风景和磅礴的气势——

 《南山八景诗之·宝塔横舟》

 一带长江水接天,层霄宝塔与云悬。

 孤松落径风飘日,疏竹穿篱雨扫烟。

 鸟语斜阳钟报夜,笛吹晚渡夕留船。

 不知古寺人何处,欲问山僧解化缘。

 《南山八景诗之·狮潭暮雾(狮子石)》

 狮子威横曲岸头,奇峰翠石作冕旒。

 锯牙暗汲江中雾,星眼光分月下舟。

 山谷吟风惊虎豹,雨毛落水滚金球。

 隔溪遥覩嵚崎状,拟是熊罴渡北流。

 文明塔与宝华塔今昔

 蜿蜒流淌的梅潭河,发源于福建九峰,是大埔东部片区通往潮汕的水路运输的唯一河流,先人们砍伐的竹木都须经此放排运往潮汕。每逢暴雨倾盆,河水便会泛滥成灾,大埔百侯南山世代口授相传的杨林太公的传说,就记录了南宋时期杨勇、林为两位太公为了拯救乡民,不幸被汹涌的洪水冲走的故事。后来,为了震慑妖孽、补全风水,村民们便先后建造了这两座风水塔。

 白罗村坎头狮形山上的文明塔(阁),建造年代不详,塔身也不知何年倒塌,如今只留残存的塔身墙体,塔里长着参天古榕树,塔身也被树的根须藤蔓缠绕包裹。文明塔因何倒塌,缺乏记载,幼时听村中老人传说,是因为塔里出了蛇精,被雷击倒塌。

 南山大桥东侧南山村的宝华塔,据族谱记载,原址在庵庙剏,始建于康熙甲子(1684)。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移建于象形山下(县志仅记载由南山里人张宗发等乡亲倡议募资)。然而如今古塔已经荡然无存,现矗立于桥边的宝华塔,是在旅台同胞南山人张健生医师等捐资下于1996年在桥头重新建造,原塔址已深埋在路基之下。

 从民间留存的1959年2月几个村民在宝华塔前留影的珍贵照片中,我们可以一睹古宝华塔的原貌,民国时期南洋报纸也刊登过宝华古塔(称南山塔)的真容。从报纸上刊登的照片上,可见古塔周围古树参天,塔的右下方,还有一座观音阁。据村中老人回忆,在1958年大炼钢铁的年代,因生产技术落后炼不出钢铁,于是人们将家中带有铜铁的金属配件都拆下来丢入熔炉。连宝华古塔顶上的避雷针,也不可避免。没有了避雷针,这座“震慑”风水的宝塔也自身难保,最终逃不过雷公的震怒,塔身被雷击去半腰。“文革”期间,宝华塔和观音阁都遭到了严重破坏。1993年华侨捐资建设南山大桥时,由于建桥筑路的需要,宝华古塔残存的塔身塔基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古驿道、古渡与古碑

 古塔之下,古驿道穿行而过,那是古时往返茶阳古邑和福建平和九峰的交通要道,也是古渡口所在。时任县邑主官王演畴,置渡于此,并置渡田于马子塘,今上游南丰圩对岸有地名“王公田”应该就是此处。时过境迁,土改之后,今人已不知王公田地名之由来,实为古人感念知县王公所置渡田,用田租以养舟渡。观音阁下,原渡头临河岸边,立有万历三十四年的巨大古石碑,即“王公置渡遗爱碑”。此碑镌刻记载了王公置渡之善举,碑记中包含了明万历以前埔邑重要之史事,也足见白罗南山渡实为当时之要冲。

 沿此古驿道,过南山村境,为上溯闽漳之要道,实兵家要塞,被誉为明代军事地理书的《读史方舆纪要》,就收录了经此驿道的南山天门岭地名。可惜,大约在2000年东山水电站拦河水坝加高后,这重要的古碑文物未被保护,从此深埋水底。

 古渡已不复存在,古碑也已不见天日,古渡的故事淹没于历史长河,古渡的记忆也渐渐消逝。在几代人的记忆中,此处的船渡早已迁移到南山圩码头位置,那应该是清初修筑好的。在我的童年记忆中,塔下的古渡就未使用过,船渡都是在南山圩位置。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开通了电船载客,塔下的古渡头反成了来往南山东山水运的船运码头,直到大桥建成,南山到东山的公路开通,客运船渡自此消亡。

 如今古碑、古渡、古塔均已不在,南山大桥、新宝华塔和满江的河水,成了南山新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