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知 新
《梅州日报》报道,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中国客家博物馆将紧扣“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主题,推出非遗展演、文物展览、互动体验、主题讲座等16场精彩系列活动,以创新方式推动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注入新动能,让博物馆真正成为贯通古今、连接未来的文化枢纽。
我们常讲,了解一座城,从博物馆开始。在梅州,既有中国客家博物馆这样的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有一批小众却独具特色的“宝藏”博物馆,凭借新颖别致的藏品展览、有料有趣的文化体验强势“出圈”。“5·18国际博物馆日”前后,中国客家博物馆将举办一系列精彩纷呈的展览与活动,不仅展示了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为快速变化社会中博物馆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新思路。
让博物馆持续“火”起来,关键要用别出心裁的新创意,加快实现从藏品展示到社会教育的深度转型。要精准对接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系统梳理馆藏资源,不断强化馆际交流、馆校合作,结合社会热点、地域文化特点,糅合雅与潮、复古与时尚、传统与现代,创新运用沉浸式、互动式等多样载体,通过主题设计、专场活动,充分展示梅州的历史印记、人文精粹,使博物馆既有视觉魅力又具人文韵味、既有感官体验更富情感共鸣,不断增强人们的文化归属感和价值认同。
延续“博物馆热”,要有耳目一新的新玩法。当前,以考古盲盒、文物雪糕、特色冰箱贴为代表的文创爆款持续走红,反映了人们对个性化产品、多元化玩法的不懈追求。这也启示我们,将文化符号与时尚潮流深度融合,才能打造出更多的新场景、新玩法、新业态。无论是开发文物拟人化展演、考古剧本游、历史情境剧场等互动场景,或是以“文化+科技+艺术”的跨界思维重构体验维度,还是不断丰富陶瓷烧制、版画制作等内涵,要通过构建集知识传播、情感共鸣、社交娱乐于一体的文化消费新矩阵,让公众的参与面更广、互动性更强,使博物馆更有温度、更接地气、更富人情味。
跟上数字化的时代潮流,人们在博物馆更有舒适愉悦的新体验。这几年,或通过人工智能、VR等技术,构建跨时空对话的沉浸式互动体验;或利用三维体验设备,现场感受指尖上的三维文物,云端“穿越”千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沉寂的历史复活,让冰冷的文物发声,让枯燥的教育入脑入心。接下来,要充分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新技术,在产品体验、文化服务等方面构建更多的智慧场景,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最终爱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