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记者们合影留念。(钟小丰 摄)

▼图说: 1、小记者们在茶园体验采茶。 2、小记者们观看制茶工艺。 3、小记者们听茶农讲解茶叶相关知识。(刘燕晖 摄)


本报讯 (记者刘润涛)3月29日,梅州日报小记者探访“百千万工程”之“客家炒绿诞生记”活动举办。30多位梅州日报小记者满怀期待地走进平远县石正镇,踏上了一场充满韵味与探索的客家茶文化之旅。
活动亮点多多,首当其冲的便是非遗技艺的沉浸式传承。小记者们摇身一变,成了“小小茶艺师”,亲身体验了“客家炒绿”这一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与此同时,活动还为小记者们提供了新闻采编的实战化赋能机会。在梅州日报资深记者的带领下,小记者们在茶文旅场景中展开了选题、采访、成稿的全流程实战演练。他们与茶农亲密接触,深入了解茶农的劳作日常和田园知识,以“真场景、真任务”的方式锻炼了自己的观察力、提问力和叙事能力,为未来的传媒之路播下了素养的种子。
此外,活动还特别注重乡土联结的创新性表达。小记者们亲身体验了“客家炒绿+奶”的健康奶茶制作过程,感受了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产业的完美融合。同时,他们还参与了采摘蔬菜等劳动实践活动,不仅提升了自己的劳动能力,还在“传统与现代”的跨界交流中,激发了对乡村振兴的深厚情感共鸣,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家乡的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客家炒绿探“秘”记
●小记者 罗宸琳(梅江区风眠小学308班)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这周六,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梅州日报社在平远县石正镇举办的“客家炒绿诞生记”活动。
随着大巴车一路飞驰,不久,我们就到达了平远县石正镇。春天里的石正镇,山清水秀,花红柳绿,在淅淅沥沥的小雨映衬下,如同一幅田园山水画般映入了我的眼帘。
活动现场真热闹,工作人员给我们展示了茶的制作流程:采茶、挑青、晒青、摇青、炒青、包揉、烘干、品茶,之后,我们还来到茶园,一起体验了一把茶农采茶的乐趣。望着我手里小小的一片茶叶,我不禁感叹,原来茶叶要经过这么多道工序才能变成我们平时喝的茶啊!
吃完午饭,带队老师说要带我们去体验奶茶的制作,这可是我最期待的环节。现场工作人员手把手教我们制作奶茶:先用开水把茶叶泡出茶色、茶味,再把过滤掉茶叶的茶水倒在一个杯子里,然后在杯中加糖,最后把牛奶倒入杯中,这样,一杯自制奶茶就做好了。看着眼前的这杯奶茶,我心有疑虑,这么简单制作出来的奶茶会好喝吗?于是,我端起杯子轻尝了一口……哇,真好喝!比外面卖的奶茶还要好喝。我心中暗喜,现在我知道怎么做奶茶了,回家我也要做一杯这样的奶茶给爸爸妈妈喝。
制作完奶茶,我们又到菜园里体验了摘菜的乐趣,虽然把鞋子、裤子弄脏了,但是看着手里自己摘的青菜,我心里美美的……
客家炒绿探险之旅使我收获满满,让我了解了茶叶的制作流程,学会了制作奶茶,体验了采茶、摘菜的乐趣,还让我交到了新朋友。这一天真是让我难以忘怀!
感受客家茶文化的独特魅力
●小记者 王宇琳(梅江区江南育才小学603班)
3月29日,我参加了梅州日报小记者探访“百千万工程”之“客家炒绿诞生记”活动。
在绵绵春雨中,我们乘车来到了平远县石正镇的一个茶园。这个茶园真大呀,附近的山上都种满了茶树。我们上茶山,体验了一把茶叶采摘;走进茶叶加工厂,了解了机器制作茶叶的过程。制茶师傅还表演了手工制茶,展示了“客家炒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技艺。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客家炒绿奶茶的制作体验。这里的奶茶和我们平常在奶茶店里喝的可不一样!这里的奶茶不会特别甜,但是茶香浓郁,令人回味无穷。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我们学着用生牛乳、客家炒绿茶制作奶茶。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奶茶,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我目睹了“客家炒绿”的精湛制作过程,体验了采茶的快乐和艰辛,学习了优质客家茶叶的鉴别,品尝了令人印象深刻的客家炒绿奶茶,感受到了我们客家茶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博大精深。
茶香里的奇妙周六
●小记者 李昕怡(梅江区鸿都小学408班)
星期六的早晨,天空像蒙着层薄纱,我们像一群叽叽喳喳的小麻雀,跟着梅州日报社的老师们来到了云雾缭绕的平远县石正镇一个茶园。这是我第一次知道,原来茶叶不是长在超市的货架上,而是住在这样美丽的绿色城堡里。
雨丝细细软软的,像春姑娘的头发拂过我的脸颊。我弯着腰,像寻找宝藏的小侦探,轻轻捏住茶梗最嫩的部分。“咔嚓”一声,嫩绿的茶叶就躺在我的手心里,还带着露水的清凉。茶田里飘着淡淡的青草香,风一吹,整片山坡的茶树都跳起了波浪舞。
最有趣的是炒茶房!大铁锅热腾腾的,茶农伯伯教我们用双手翻炒茶叶。刚摸到叶子时温温的,翻炒时沙沙作响,像是和茶叶在跳舞。渐渐地,清香味越来越浓,我的鼻尖都沾上了茶香。
午饭后的奶茶制作像变魔术,看着墨绿的茶汤撞进雪白的牛奶里,像水墨画在杯中绽开。我偷偷舔了舔沾着奶泡的勺子,甜丝丝的滋味让阴天都变明亮了。
临走时,茶园的人送了我们每人一小包茶叶。我把茶包凑近鼻子深吸一口气,仿佛又看见了雨中起舞的茶树,听见了沙沙的炒茶声。这大概就是春天的味道吧!
茶尖上的阳光
●小记者 邹梓涛(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608班)
今天,虽然灰蒙蒙的云层把太阳藏得严严实实,但我心里却是亮堂堂的,因为我要去参加梅州日报社举办的活动——探访“百千万工程”之“客家炒绿诞生记”,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茶叶的秘密吧!
一路上,车窗外的风景像一幅画,绿得好像能挤出水来。很快,我们来到平远县的一个茶园,先观看如何炒茶,然后自己动手尝试,刚开始我像螃蟹夹螃蟹,笨手笨脚,后来越炒越带劲,茶叶好像在我掌心跳起了舞。三分钟后,淡淡的茶香钻进我的鼻子里,炒茶初步成功,我兴奋地向小伙伴展示我的成果。
午后是我最喜欢的制作奶茶的活动。按照老师傅的示范步骤,我先把茶包放进杯中,看着金黄的茶汤慢慢晕开,像蝴蝶展开翅膀,接着倒入牛奶,充分搅拌以后,奶香和茶香瞬间弥漫开来,我迫不及待插上吸管,“咕噜”一口——哇!奶香在舌尖上蹦迪,茶香在嘴巴里开派对,整个世界都变得甜甜的!
返程时,掌心的茶渍在夕阳下闪着光,那是大自然给我盖的印章。今天虽然没见到太阳,可茶香里藏着的是比阳光更暖的色彩。原来,幸福的味道,就藏在劳动的汗水里,藏在指尖的温度里,藏在大自然悄悄递来的礼物里。
体验客家炒绿
●小记者 王馨宸(梅江区客都小学403班)
今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走进平远县石正镇,体验客家炒绿。
茶田真美,既像绿色的阶梯,又像绿色的海洋。我们在一座山上了解了制茶的过程,原来制茶分为八个步骤:采茶、挑青、晒青、摇青、炒青、揉捻成形、烘干、品茶,每一个部分都很重要。
中午吃完饭后,老师带我们去做奶茶。材料很简单,需要茶叶、牛奶、热水、白糖、勺子、杯子。第一步先泡茶叶,泡好后加入牛奶,用叉子搅拌均匀,加入白糖再搅拌,就成了一杯奶茶。
我们还看到了许多高科技,比如用机器炒茶,用烘干机烘干茶叶等。
走到茶田的尽头,淡淡的柚子花香扑鼻而来,心旷神怡!原来,柚子叶也可以做茶,真是太神奇了!
这一趟旅行,让我知道了客家炒绿是客家人的传统,是客家人的骄傲。我愿为茶叶做宣传,让平远茶叶发扬光大。
寻味“客家炒绿”
●小记者 陈恩扬(梅县区程江镇中心小学414班)
阳春三月,万物复苏。三月底的周末,我参加了梅州日报小记者探访“百千万工程”之“客家炒绿诞生记”活动。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来到了石正镇生态茶园,这里群山环绕,一垄垄绿色的茶田错落有致,景色优美。在领队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茶园的山顶,见到两位叔叔正在鼓捣着几口大锅。出于“记者”敏锐的职业嗅觉,一连串问号在我脑海盘旋:“爷爷平时喝的茶怎么是黑褐色的?”“两口大锅是做什么的?”“千百年来为什么茶叶这么受人喜爱”……
叔叔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小心思”,微笑着和我们互动,准备展示“客家炒绿”的淬炼技艺。一位叔叔打开电子锅的开关,并用手在锅的表面摸了摸,达到了一定温度的时候,就把旁边晒好的茶青放到锅里面用手不断翻炒。我问叔叔:“您的手在这么烫的锅里面翻炒茶叶不会烫吗?”叔叔说:“为了不烫到手,要先把晒干的茶叶放到锅里,手迅速抓取茶叶往上抛,但要控制力度,一直重复这个动作直至茶叶里面的水分炒干。”叔叔还介绍说:“我们喝的茶需要先从茶田里采摘,把品相不好的茶叶挑掉,叫‘挑青’,经过晾晒(摊青)、锅炒(杀青)、揉捻成形、复火等步骤。”这些工艺蕴含着客家人千百年来的制茶智慧,是梅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了解“客家炒绿”大致制作技艺后,茶园叔叔便带我们来到茶田里开始教我们如何采摘茶叶。首先要挑一片大小适中的茶叶,用拇指压在茶叶的上端,食指压在茶叶的下端,再轻轻一拧,茶叶就摘下来了,注意拧的部位要在茶叶根部。叔叔说:“这些茶叶经过晾干、烘干,水分就少了,我们还会进行复火,就是再一次放到锅里面烘干,当我们第二次烘干完后,茶叶经过氧化反应变成黑褐色,干燥的茶叶就能够长久保存。”叔叔说的这些话终于解开了茶叶是黑褐色的这个迷。
原来,富有提神和保健的“客家炒绿”制作技艺能够流传千百年,竟然有这么多“门道”。这次寻味“客家炒绿”活动给我增长了很多见识和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的茶田之旅
●小记者 张芷芯(梅江区客都小学401班 )
今天,我们来到了平远县石正镇,体验了一回“客家炒绿”的非遗熏陶。
首先,我们来参观“客家炒绿”制作技艺。老师傅介绍说,这技艺是2022年入选梅州市第十批非遗名录的,是梅州市的一项很重要的非遗。随后,老师傅边操作边讲解,我们了解到平常家里喝的茶叶制作过程是这样的:采青—挑青—晒青—摇青—炒青—包揉—烘干。在老师傅的带领下,我们前往旁边的茶叶加工厂,在那里,我看到了一台大机器正在工作。老师傅介绍说:“通过这个机器,可以把茶叶中的水分烘干,就变成了我们平常喝的茶叶。”老师傅还让我们亲自体验了一把采青,在采青时,能闻到茶叶的味道香香的,特别提神醒脑。
然后,我们来到奶茶制作工厂,体验了“客家炒绿+奶”的健康奶茶的制作过程。制作奶茶第一步需要准备好材料:一个奶茶杯、奶茶制作专用糖、茶包、生牛奶等。第二步,将糖、茶包、生牛奶依次倒进奶茶杯,第三步,用长勺子搅拌均匀,盖好杯盖。这样,一杯健康美味的奶茶就制作完成了。这是我第一次亲手制作的奶茶,既有茶香,又有奶香,真好喝呀!
今天的我不虚此行,近距离参观了茶叶的制作流程,也亲手体验了“客家炒绿+奶”的健康奶茶的制作。作为新一代的客家人,我将做好小小传播者,让更多人了解这项客家非遗。(指导老师:梁希)
客家炒绿诞生记
●小记者 刘梓铭(梅州市外语实验学校407班)
3月29日,我们满怀期待地走进平远县石正镇,开启一场客家炒绿文化的探险之旅。
蒙蒙细雨下,那层层叠叠的茶田变得更绿了。春季是茶叶品质最好的季节,老师让我们体验了一次炒茶。炒茶是一门精益求精的技术,先采茶,再挑嫩绿茶叶,晒青叶,摇青叶。然后把青叶放在铁锅里翻炒,观察火候,聆听茶叶在铁锅里清脆的声音。炒好的茶叶,翠绿鲜亮,香气扑鼻。 接下来还有揉捻、烘干、包装等多个步骤,才能形成我们现在家里的茶叶。在整个制作过程,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需要技艺非凡的师傅才能制作出高品质的茶叶。我不由得感叹道,客家炒茶的智慧和一杯清香的热茶是多么的珍贵。
这次活动还让我们体验了“客家炒绿奶茶”。先把绿茶包放进奶茶杯,往杯子里倒一点温水,再加入生牛乳,放糖浆搅拌均匀,一杯新鲜的奶茶就做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尝了一口,热乎乎又有一种特别清香的绿茶味道。老师还送我们每人一份茶叶小礼包,我捧着茶叶礼盒包,觉得太珍贵了。周末,我学着老师教我的方法,制作了几杯绿茶奶茶,让家人也品尝了绿茶奶茶的醇厚口感。
经过这次活动,在我品茶之际,我都会联想到层层叠叠的茶山,漫山遍野的茶叶。一杯杯香醇的茶,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和茶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