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过年” 2025年03月03日  

●丘晓锋

 篆书:过年  采微 书/摄

 随着“嘉应古城闹元宵”活动在绚烂的烟花中落下帷幕,对客家人来说,这个年才算真正过完了。说起过年,也真是奇怪,千百年来就像是心中的一根线,细细长长的,总是牵动着人们最深切的牵挂,勾起无尽的遐思。

 什么是过年?先谈谈“过”。它是形声字,《说文》解释为:“過,度也。从辵,咼声。”其本义为经过、度过,表示从这边到那边,从此时到彼时,可见表示的是地域的变化或时间的变化。于是,为了过个年,每年都会准时上演浩浩荡荡的春运归家潮,“大包小包肩上扛,思念压弯了行囊”,在这场跨越山南水北的旅程中,无论回家的路多么遥远、曲折,都阻挡不了归家的脚步。宋代诗人周密在《夜归》中写的“夜深归客倚筇行,冷磷依萤聚土塍”,道出了古今多少出门已久的游子归家的急切之情。回家的路就是最美的风景,也是慰藉一年辛劳的最好方式。

 再谈谈“年”。“年”字的甲骨文,上部是一束穗子向下垂的禾谷的象形,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的象形,“人负禾苗状”是对其形象的概括。显见“年”字的本义是表一年的收成,即“五谷丰登曰有年”,所以,“过年”之初意与农时有关,代表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当然,旧时年底结账,如果年成不好,对穷苦人来说这个“年”可就不好过了,过年也就像极了过关,遂有“过年关”一说。

 在民间故事里,“年”则是一种怪兽。相传古时候,每到新年之夜就会有凶残的怪兽闯入村落吃人,故名年兽。之后人们发现它怕巨响、红色与火光,于是发明了放爆竹、贴春联、点灯火等习俗来驱赶,也就有了所谓的“过年”。其文化隐喻自是辞旧迎新,祈求平安了。

 显见“年”是农业社会的产物。当现在的人口袋越来越鼓,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时,为何还重视过年呢?我想,至少还有两个方面的深层因素。

 一个是过年时最重要的仪式——祭祖。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祖先的崇敬与感恩,表达着后辈慎终追远的心,传承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观念,增强家族的凝聚力,更好地承载家族绵延的纪念、强化和展望。

 另一个是对时间的敬畏。一个“年”过去,也就意味着人生几十分之一的光阴的再一次逝去。“逝水流年”,它告诉我们,时间像水一样不可逆转,一旦流逝就无法回头。对于年轻人来说,时间最是富足,只有“为赋新词强说愁”;对于年老者来说,却是日落西山,时间最为可贵,怅憾时不我待。作为过年的主要操持者中年人,对时间则最易产生惧怕感——怕父母的背影不再挺拔,走路不再利落;怕自己陪伴得太少,亏欠得太多!于是在新的一年里也就会不断提醒自己,要跟时间赛跑,争取多回家看看,平时多打打电话……过年,过的就是自己的心理关。过年,也就成为提醒内心的“心灵灯塔”,使人不至于迷路,不至于彷徨。

 想清楚了这些,过年也就不会再去计较年味的浓淡了,你会更关注自己处于什么状态,拥有何种心境。往大了说,只要脚走过的地方,总会留下痕迹,每一种经过,每一个年,何尝不是人生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