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在对梅人“教以读书” ——梅州宋代名宦方渐探赜 2025年03月03日  

▲位于方渐故居附近的莆田元妙观三清殿,创建于唐贞观二年(628),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重修,是一座保留宋代建筑风格的道教宫观建筑。

▲《方舆胜览》(宋咸淳三年吴坚、刘震孙刻本)在梅州一节名宦条目下只列方渐一人,其中云“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殖产,教以读书。”

▲王象之在《舆地纪胜》对“方渐知梅州”的记录。

▲方渐留下碑记的南海神庙

●廖志添

 前 言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云:“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宋朝,是梅州得名的开始,也是梅州地区文教真正得以兴起的时代。北宋年间,元城学派的开创者刘安世谪居梅州,在州城中创建了第一所书院。此后,梅州学风开始逐渐兴盛。梅州(当时的辖区主要包括今梅县区、梅江区、平远县、蕉岭县)登科的人数也从唐代的1人,在宋朝增加到15人左右。尚儒风气,弥漫城乡,南宋名臣周必大在《梅州贡院记》一文中称赞梅州:“四邻望之,指为士乡。”

 人才渊薮 书香世家

 1

 方渐为北宋末兴化军(今福建莆田市)人。

 方渐家族是莆田科举世家之一。方渐的祖父方孝述及叔祖方孝锡分别为治平丙午(1066)许安世榜及皇祐五年(1053)癸巳科郑獬榜进士,其叔伯父方伯通为元丰二年(1079)诸科出身,方伯逢为元符三年(1100)特奏名进士,方伯镇为元丰五年(1082)黄裳榜进士,方渐本人为重和元年(1118)王昂榜进士。

 方渐是南宋有名的藏书家,其藏书楼称为“富文阁”,方渐本人也因以为号,其子孙相传,人称“富文方氏”。方渐的子孙也一直延续书香,方渐之子彦宝为乡贡进士,孙其义为嘉定四年(1211)特奏名进士,曾孙皋周为绍熙元年余復榜进士,玄孙应发为淳祐十年方逢辰榜进士,官至礼部尚书。方渐之孙方其义,从小在祖父留下的富文阁里读书,学问日进,他与其祖父一样性喜聚书,富文阁因此藏书日盛。

 南宋名臣刘克庄在为方其义撰的《琼州户录方君墓志铭》中对富文阁的传承有详细描述:“莆青白吏,曰南恩牧。小阁三间,以遗嗣续。夹漈诗之,流传乡国。无产十金,有书千轴。至今脍炙,谓之实录。君少而孤,昼抄夜读。”夹漈即指宋代著名史学家郑樵,可知郑樵曾到方渐的富文阁读书,并写诗赞美。方渐的子孙继承了“富文阁”,深受其中藏书的滋养,这对书香世家延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赠书艾轩 劝其俭朴

 2

 南宋重要理学家之一、“艾轩学派”开创者林光朝与方渐关系非凡,据刘克庄在《后村先生大全集》中记载:“艾轩(林光朝)状富文翁,累千二百六十言,桐乡铭亦九百言。光朝受学于富文翁。(林光朝)状公行时,方三十馀,犹未脱白,自称门人,敬之如此。”林光朝为方渐撰长篇《行状》,并自称门人,也难怪清代学者王梓材在《宋元学案补遗》中将方渐列为林光朝的师承。可惜的是,《行状》早已不知所终。

 林光朝(1114—1178),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宋隆兴元年(1163)进士。早年得理学名儒周敦颐濂洛学派真传,尊为“南夫子”,南宋重要理学家之一,“艾轩学派”开创者。朱熹少时过莆田,曾听其讲学。

 方渐与林光朝交往的相关记载较少,据《舆地纪胜》记载:“方渐……就寝,多不解衣,林艾轩(林光朝)质之,公曰:‘解衣拥衾,会有所检讨,则怀安熟寐矣。’”林光朝问方渐为何不脱衣服睡觉,方渐称脱了衣服睡觉,当睡前整理思绪时,容易因很快睡着而错过灵感,不脱衣服就能及时起来将灵感写下。方渐除了为学问时刻精神高度紧张外,其生活亦极俭朴,林光朝在为长兄林光颜撰《鹊山碑阴》云:“富文(方渐)先生,尝贻我一卷书,兄曰:‘此何书?’曰:‘此训俭语也。’兄曰:‘人事沓来,一或缺失,即终其身不可补续,口体过乎俭,是将生疾。’”意即方渐曾送给林光朝一部劝其生活俭朴的书,然而林光朝的长兄认为人不能过于俭朴,否则容易生疾病。方渐读书刻苦,生活俭朴,可谓是时刻在思考的苦行僧式读书人。

 宦守梅州 短暂任职

 3

 平生清白 教人读书

 4

 方渐为官清廉,据《莆阳文献列传》云“平生清白,无十金之产”。南宋人写的历史地理著作,最有名的现存有两种,一是王象之的《舆地纪胜》,一是祝穆的《方舆胜览》。在这两部历史地理著作里,都记载了方渐在梅州的事迹。

 《方舆胜览》在梅州一节名宦条目下只列方渐一人,其中云“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殖产,教以读书。”对梅州人“教以读书”,成为方渐在梅州最大的政绩。与此不同的是,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表述成:“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植(殖)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

 与《舆地纪胜》中方渐对“梅人”的评论相似,方渐对其老家的“闽人”也有类似的评论。据南宋李俊甫在《莆阳比事》中云:“方于宝……其族祖梅州渐尝谓闽人无资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明《八闽通志》中也记载了方渐这一言论:“方梅州渐尝谓闽人无殖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那“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的究竟是“梅人”,还是“闽人”呢?是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有所发挥,还是两地读书氛围都异常浓厚?现在还没有更直接的证据。

 方渐的故乡是福建路兴化军,有宋一代,兴化军虽偏居福建东南沿海一隅,但文化兴盛,俊秀如林,有“比屋业儒,号衣冠盛处,至今公卿相望”之誉。据《莆阳进士录》记载,区区只有3个县的兴化军“举进士者1014人,预诸科、特奏名者742人,为宋代福建进士总数的25%”。这位学者型官员来到梅州“教以读书”,也就可以理解了。

 到了明代,或许因战乱等原因,方渐在地方记忆里逐渐被遗忘,如嘉靖《潮州府志》在提及程乡县名宦祠时,方渐并不在列。直至康熙《程乡县志》中才将其补入,不过仅有名字,并没有专门的传记。据康熙《程乡县志》记载:“方渐,增补。……按前志只祀十一位,考府志缺十三位,今依府志增入。”到了修乾隆《嘉应州志》时,方渐的传记及任职履历才被补上。

 清代梅州地区文风特盛,科举甚至出现乡试“五科五解”(连续五科乡试的解元有四科出自嘉应州,一科出自大埔,都是如今梅州的范围)、“公孙三翰院,叔侄四翰林”的辉煌成就,“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已经真正变成了现实。

 光绪《嘉应州志》总纂是学识宏博的翰林温仲和,他在编纂州志时重新发现并引用了《舆地纪胜》对方渐的记载:“仲和案,王象之《舆地纪胜》载:‘方渐知梅州,尝谓梅人无(殖)产,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可见州士之喜读书自宋已然。”清代的读书人希望在古代文献中寻找梅州人文化传统的例证,以此证明梅州清代读书风气之盛是有传统的,因此对《舆地纪胜》中方渐的记载如获至宝。后来学者在论述梅州人崇文重教时也多有引用,《舆地纪胜》成为证明梅州宋代读书风气之始的经典证据。

 据《永春县志》记载,方渐在绍兴五年(1135)四月开始任永春县令,绍兴七年(1137)还将县学迁于县西,下一任县令是在绍兴八年(1138)四月任,可知在此期间,方渐任福建永春县令。按照《日知录》的记载:“知县选注,虽甚远,无过三十驿。”所谓三十驿,也就是九百里。永春为泉州所辖县,与方渐的兴化军相邻,相隔不过百里,在宋代的避籍制度下,这其实已经是相当优待了。

 方渐于绍兴乙丑年(1145)来到了广州,在南海神庙留下了著名的《六侯之记》碑,其在后跋中云:“渐绍兴辛酉季夏赴倅曲江,经途扶胥镇,……渐乙丑中夏回守程乡。”可知绍兴辛酉年(1141),方渐去韶州赴任通判时曾在广州扶胥镇停留,赴倅即为担任副手之意,当时知州副手为通判;绍兴乙丑年(1145)中夏,方渐则到了梅州担任知州。

 在宋代,因地缘接近的缘故,很多梅州的知州都由福建人担任。据《莆阳比事》记载,宋代由兴化军人担任梅州知州的就有“方次彭、方渐、薛珩、游辅、陈希舆、张熊、徐桷”,不可谓不多。

 根据嘉靖《潮州府志》的记载,同为梅州知州的陈王猷为绍兴十五年(1145)任,可知方渐或于同年去职。

 据刘克庄《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一百十一《题跋》载:“(林光朝)状公行,时方三十馀,犹未脱白,自称门人,敬之如此。”林光朝(1114—1178年)其“时方三十余”,为富文翁撰《行状》,以此推算,方渐卒于绍兴乙丑(1145)也是比较有可能的。根据《莆阳文献列传》记载,“方渐……绍兴中判韶州,知梅、潮、南恩,历官朝散郎。”崇祯《肇庆府志》则记载,方渐历官朝请郎。可知方渐在岭南除了在韶州、梅州任官外,还曾任潮州、南恩州知州。不过方渐在潮州的任职应有误,在《莆阳比事》潮州知州一节中,未见方渐之名,各时期潮州志书上也都未找到方渐知潮州的相关记载。

 结语

 方渐作为梅州宋代的重要名宦,对梅州崇文重教的传统有推动作用。无论是方渐觉得“梅人无殖产”,而教梅州人读书;还是他认为当时的梅州人就已经“恃以为生者,读书一事耳”,重视读书的理念,一直深远地影响后世,确是不争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