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槐镇实施的光伏建设生态富民项目。(黄槐镇供图)
●本报记者 陈思杰
通 讯 员 石 辉 石的强
2024年,在国家和广东省的大力支持下,兴宁市黄槐镇人民政府成功争取到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落地实施兴宁市“农旅融合·生态富民”乡村振兴项目。项目总额约4000万元,实施项目共9个,包括肉鸽养殖及加工厂、原生态大棚蔬菜生产基地、光伏建设、黄槐河两岸道路建设、黄槐河两岸河堤建设、桥梁新建与改造、道路改造、涵洞加固、铁路桥连接步道建设等。这些项目的深入实施,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传承,助力乡村振兴,是彩票公益金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革命老区和欠发达地区发展的生动实践。
推动产业升级
筑牢发展根基
产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动力。在“农旅融合·生态富民”项目实施过程中,黄槐镇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构建起新型农业发展机制。通过鼓励出租、合作开发、入股经营等多种方式,充分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不仅有效提高了村集体收入,更为当地村民带来了更多的增收机会。
黄槐镇原生态大棚蔬菜生产基地的建设,便是项目推进特色农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在项目实施前,当地蔬菜种植多为分散的传统模式,产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如今,通过搭建棚架、清理杂草、平整土地、疏通沟渠、拓宽田埂等一系列举措,零散的荒地成了大片规划整齐、生机盎然的蔬菜基地,现代化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模式得以引入。“标准化的大棚设施和管理模式,为蔬菜生长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也确保了蔬菜的品质和产量。”黄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项目正在建设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鸽子养殖及加工厂,将全面提高黄槐镇肉鸽养殖加工水平和规模,提升农业产业附加值。
为进一步推动产业多元化发展,黄槐镇还大力推动发展乡村旅游。当地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该镇以广东省首批“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和“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项目建设为契机,以更好地服务国防教育基地为出发点,通过红色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积极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活动。“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树立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旅游品牌,打造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项目,努力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为乡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黄槐镇相关负责人说。
完善基础设施
畅通发展脉络
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发展的重要支撑。在该项目建设中,黄槐镇对农村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进行了大规模改造,极大改善群众出行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更为农产品运输和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便利。
在道路建设方面,黄槐镇抓住广东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建设和典型镇、村建设的机遇,对省道S225线东片和西片的各村道路进行了综合提升。在东片,通过接驳新建省道及西部快线,打开了村庄空间,使原本的小山村与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在西片,一体提升各村道路,改善了整片交通网络。“以前路比较狭窄、坑坑洼洼,经过改造后的村道不仅拓宽了,还铺上了沥青,路变得更好走也更加安全了。”槐西村村民黄先生说。
桥梁新建与改造也是项目的重要内容。一些老旧桥梁因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严重影响了村民的出行和生产生活。在“农旅融合·生态富民”项目实施过程中,黄槐镇共完成了3座桥梁的新建与改造,共35米的涵洞加固,以及900平方米的铁路桥连接步道建设,进一步完善了农村交通基础设施。
黄槐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以此次项目为契机,继续充分发挥彩票公益金的杠杆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和力量,努力把项目打造成乡村振兴的示范工程,让当地产业发展将更加兴旺,农民生活将更加富裕,红色文化将得到更好传承和弘扬,打造兴宁市实施乡村振兴的“黄槐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