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谢友祥教授所著的《血日苍茫——太平天国在南方的最后一个传奇》《南汉国传奇》《南明王朝终局传奇》“岭南传奇三部曲”的大开大合,给南粤文学添砖加瓦;大雅大俗的民间叙事,为历史传奇增色添彩。
在《南明王朝终局传奇》中,作者以学者眼光敏锐地审视发生在岭南大地上天玄地黄的历史传奇,以煌煌四十九万字的篇幅将南明历史重新钩沉与发潜,糅合进英雄们的成长进阶与个人的理性思考,用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象征历史的起承转合,彰显了世道沧桑、历史正气与人间正义。
一、概念界定
谢友祥教授的“岭南传奇三部曲”,是以三个意欲偏安一隅延续国祚的岭南小政权(或残部)为总背景,在充分尊重史实基础上进行的文学性演绎。作者将那一段段不为人知的历史和一个个拍案惊奇的故事,赋予了全新的艺术活力和想象空间,通过故事真正的载体——英雄,潜移默化地描摹特定历史时期的岭南风云与地域风情,波澜不惊地折射大小人物的沉浮命运,乱世的机遇得失与人性尽头的幽暗微妙。
《南明王朝终局传奇》(以下简称《南明》)于2019年由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曾获第十一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文学类);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作者第二次获此殊荣,其编著的《客家民间歌诗对故事》曾获第五届广东省鲁迅文学艺术奖。
《南明》是以永历这最后一个南明王朝的倏忽衰亡为背景,以明末清军南下攻破广州城为语境,以不羁名士邝露的岭南交往游历为主线,以乱世枭雄李成栋的成长反复为副线,叙述了沧海横流之际“广东三忠”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的抗清斗争事件与传奇故事,熔铸出一个大气磅礴、恢弘壮阔的艺术世界。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对英雄的崇拜,盘古开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女娲造人、神农尝草、愚公移山等,都体现了人们古老的英雄崇拜观念。每当灾难来临时,英雄们都能力挽狂澜,救百姓于水火,解万民于倒悬。英国历史学家T·卡莱尔在《英雄和英雄崇拜》里认为,英雄“是一种生活在万物的内在领域,生活在真实、神圣和永恒中的人,而这些东西尽管一直存在,大多数生活在世俗和平凡环境中的人却是看不到的”——这反映了人类在天地面前的卑微和依赖心理。英雄可能是气吞宇宙、豪情万丈的大将,也可能是柴米油盐、英雄气短的平头百姓。那些集崇高与平凡于一体的英雄,既有着与普通人一样的儿女情长,也有着不辞艰险的使命感与非比寻常的高尚品质。
在《南明》这部作品中,作者精心刻画了不羁名士——邝露和乱世枭雄——李成栋,围绕这两位主人公,作者分别铺就了一正一邪两条不一样的英雄成长进阶之路。在这两条道路上,两位英雄既按叙事逻辑而发展,又打破自身常规在成长。邝露在各阵营游走,努力地反清抗暴,在战乱中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保护百姓安危,尽量减少生灵涂炭。而李成栋则先做贼匪后投南明弘光政权,再降清,最后陨落于南明永历政权。他反反复复,似乎没有主心骨,但在小说三十六节开始的后半部,李成栋在邝露的游说与帮助下反清降明,最终被清军剿灭,虽败犹荣。后期感情上也和白面郎君张家玉一样痴心,守着小梨蕊这份真情不离不弃,两人最后结局正如被他逼迫沉潭的张家玉夫妇一样,双双自沉于桃花江。
可以说,作者笔下的英雄形象,既有传统英雄的影子,又有着叛逆与不寻常的一面,小说从始至终都充满着一股反抗强权与暴力的历史正义。两位英雄的结局也有别于传统英雄的凯旋与大团圆结局,不再是充满喜悦、欢乐、幸福,反而带有一丝悲壮、苍茫与凄婉。美国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在《千面英雄》中认为“神话中英雄历险之旅的标准道路是成长仪式准则的放大,即启程——启蒙——归来,这可以被命名为单一神话的核心单元。”这三个阶段在男一号邝露和男二号李成栋身上都表现得非常集中和充分。
二、不羁名士——邝露
小说一开头讲述了一位26岁放任不羁的青年邝露为了反清抗暴而在各路英豪中游说周旋、纵横捭阖的故事,从而发生了“助二乔脱籍、对三乔动心——买粮救灾——抗清合纵连横失败——进入李成栋军中策反并当无冕军师——三乔死后娶云娘——李成栋三征赣州失败身亡——做平头百姓”等一系列故事。按照坎贝尔所谓的英雄成长道路,笔者也将小说中邝露的人生道路分为三个阶段,以此来梳理邝露的乱世抱负与身份建构。
启程,在小说中主要表现在邝露成就二乔与彭孟阳圆了鸳鸯梦、与三乔姑娘未合而分、买粮救灾等情节上。小说中,主人公邝露是南海县人龙、广州府门面,邝露的出场就出乎人的意料,生于传统儒家、受儒家文化教诲的“官三代”,本应是文质彬彬,汲汲营营追求功名利禄的读书人形象;而现实中的邝露倒像是一位无父无君,潇洒走一回的不羁名士,与传统读书人的气质完全不同,这也注定了邝露往后的命运不是“学而优则仕”,而是抗暴抗恶,更具名士风范与人文精神。小说一开始,邝露就用牛粪牛尿涂污三条凉亭麻石戏弄知县黄熙;为了二乔脱籍,邝露到陈子壮处筹钱,说“那个情痴彭孟阳,他要替张二乔脱籍哩,又力不从心,烦,酗酒无度,教人又恨又怜!”而子壮痛快地愿意出资五千金;而面对春季珠三角饥荒,表现出异乎常人的热情和聪慧,他在出省买粮前还去请陈邦彦筹笔善款。在此我们可以初窥到邝露是一个血气方刚但又不缺智慧的侠士,而不仅仅是舞文弄墨的书生。正是如此,才有后文邝露的游说各方,为邝露在战场上的“智斗”打下铺垫。小说中对其有乃父遗风的性格特点的描写,没有专门正面去着墨,而是特地写了他的住处海雪堂,在26岁出游四方,最后在广西瑶人女土司家做账。
启蒙,则主要围绕在邝露从“出游九年——参与三忠抗清——入李成栋军”这几个故事情节上。在这一过程中,主人公的精神品格和性格特点逐渐完美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从相关几处心理和语言描写可以看出,邝露已经成长为游说的老手,左右逢源,纵横捭阖,懂得适当进退,一路在各路军事力量间游说,意图合纵连横,抵抗强权与杀戮,并悠游在南明永历朝的政治权力中心立足。但凭一己之力无力回天,英雄是无法靠一己之力成为救世主的,何况他还只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面书生。邝露当然也知道历史大势谁也阻挡不了,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不论是被他游说的“三忠”还是奉他当“军师”的李成栋,对方的仕途和理想都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但追求正义的人文精神却山高水长、与世长存。
归来,英雄难免落寞,相对于李成栋无法无天的野蛮生长,邝露更像是趋于完美的形象:有勇有谋、不卑不亢、潇洒不羁。对于这样的人物,本应有完满的结局,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游说各方虽然有所助益,但对大结局却于事无补,在成为了那个时代人们反抗强权与暴力的化身后,最后邝露回归平淡与平常,与云娘重归山林生儿养女,与世无争地过起了男耕女织的普通生活,这是英雄落幕回归平常人生活的结局。
这也意味着小说突破了传统的英雄叙事模式,英雄不再有着理所当然的大圆满结局,而是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遗憾。邝露由最开始的浪荡不羁演绎为发动大家救灾到最后抗清抗暴,他完成了稚嫩——冲动——稳重的成长过程。失败归乡,英雄谢幕。在作者的笔下,英雄不再是他人方向的引领者,不再是他人行动的标杆;英雄尽管有异于常人的禀赋与才能,但其未必能完成拯救天下的任务。随着情节的发展,有一条命运鸿沟将邝露与其他英雄分隔开,使得邝露的生命历程放大为南明时期天玄地黄的兴亡史。因此,与其说南明有段邝露的传奇历史,倒不如说是邝露让南明这段历史成为了传奇。
三、乱世枭雄——李成栋
如果把枭雄也当作英雄的一种,那李成栋无疑是《南明》中作者大书特书的另一位英雄。作为一个自生自灭的枭雄和见风使舵的“三姓家奴”,李成栋在明末清初是极富争议的历史人物。他反复无常,立场不定,先为匪后加入农民军,再降明征讨农民军,又叛明降清,调转刀口屠杀江南民众,参与嘉定三屠,灭南明二帝,劣迹斑斑,最后叛清降南明,对南明小政权忠心耿耿。李成栋的英雄形象在小说前半部分虽然不够正面,但作者对其成长的描写与铺垫甚至比邝露还多、还全面,因为写邝露只是写了他从26岁至43岁的经历,而李成栋却写了他的一生,整体篇幅与邝露基本持平。
启程。李成栋是以底层农民和土匪身份进入读者视线的,其长相丑陋,野蛮敏感又不学无术,是热衷于拼杀的一介武夫。18岁就做了土匪新当家,归入李自成军队后如睡狮渐醒,在他参加的所有战斗中,甚是骁勇善战,步步连升,压抑了他多年的生命潜能似乎被唤醒与激活,从而爱上了打仗和杀戮。后因高杰一事归入明将,与李自成鏖战,当清人劝降即顺水推舟归降。李成栋在闯王李自成的大顺、明朝、清朝之间反复横跳倒腾,他也一步一步成长为官至提督一职的一代枭雄。社会底层出来的李成栋勇猛无比,惊世骇俗,但其本身做事天马行空、不计后果、不懂儿女情长、不谙人情世故的缺点,使其成为了平民化甚至恶魔化的草莽英雄。李成栋在小说众多英雄群像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格格不入的作品男二号。
启蒙。清军下栖霞关灭隆武收福建,李成栋以安徽提督衔从征,战功赫赫。但因佟养甲暂时主持福建军政事务,其名字列于佟养甲之后而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用,两颗孽星到底交轨并开启撕掳模式。两人先后灭“广东三忠”,后李成栋绑架佟养甲并杀了他,让人假冒顶替他一段时间,并最终在邝露的游说下降于南明永历。于是这两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人奇怪地纠结、重叠在了一起,其实小说一开始就打了个伏笔,就是邝露在广州接济的叫花子“李珂子”就是后来这位大名鼎鼎的李成栋,才使后面两人关系的发展水到渠成。
归来。李成栋为清军作战勇猛无比,几无对手,而为南明政权效力却屡战屡败,几乎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也许这就是形势比人强吧!在小说的最后几个章节中,清军出动精锐部队进攻李成栋。李成栋三征赣州失败,历史记载是坠马淹死,而小说出现与其不同的自沉于江的结局。后被南明天子亲谥“忠武”,追封太傅、宁夏王。细看李成栋,随着年龄和生活阅历的增加,他内心柔软的一面也慢慢展开在读者面前。当他将生死置之度外,不再患得患失之时,自然就达到了作者的枭雄标准。他身上没有过多的神化色彩,临死之前对家人的牵挂反而充满着人性的真实,给人一种触手可及的熟悉与亲切感。
除了李成栋,邝露还敬重和佩服平和可亲、沉稳厚道的陈子壮,疏远古拙苛刻、爱憎分明的陈邦彦,喜赏爱好谈兵论阵,英迈无双的张家玉,而这群可敬可爱之人也为抗清反暴战斗到最后一刻,为国捐躯——也算是对英雄传统结局的某种颠覆。坎贝尔认为“英雄人生经历中最后的一幕是死亡或者离开,在这里生命的全部意义被集中体现出来”。作者笔下的李成栋和“广东三忠”等兵败成仁,其结局不圆满不典型,很难让读者欣慰,反让读者生出悲悯之情与历史反思的思辨。《南明》既塑造了一群历经沙场的英雄群像,也叙述了大敌当前绍武、永历两个朱氏皇帝的大打出手与永历小朝廷的腐败、内耗和无所作为的群丑图,令人唏嘘。
四、爱情与智者
乱世成就英雄功名,爱情凸显英雄柔情。《南明》最让人刻骨铭心的不仅仅有英雄,更有英雄背后的女人。小说里同时塑造了诸多如邝露妻子奇侠女子云娘、名妓三乔、小妾小梨蕊等传奇女性,让人印象深刻。她们的存在,让这一部充满血腥杀戮的传奇有了更多的温情。
作者在小说开初,并没有具体描绘名妓三乔这个“视戏如命、想成大角”妓女的风姿容貌,而是借邝露的一见钟情来呈现:“邝露顺着遂球所指望去,果然发现一个动人脸孔,竟如遭到电击,神为之摇。他突然放声大哭,拍头打脑,哀哀切切。”作为风华绝代的妓女,三乔并不想嫁给邝露,她有自己的梦想与追求,思飞腾九天“成角成名”,不想与邝露同床异梦而分道扬镳。所以三乔一直是作为邝露的灵魂伴侣出现,两人能出双入对,谈天说地,但始终没有肉体上的苟且。最后,对于这一有点被神化的人物形象“扬手趋身,腾空欲飞,而那边天际,正有一星如斗,光芒四射,朝她招手”的自戕结局,作者无疑表达出惋惜与无奈。而那位瑶人女土司的第三女云娘,深爱邝露,邝露也由最开始怕亏待云娘转变为将其看成是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人,让邝露从一个“薄情郎”演化为“多情汉”式的英雄。
另一对爱情眷侣是李成栋与小梨蕊。小梨蕊本是丁魁楚从其结发丈夫手上霸占而去的第四个爱妾,后玩腻了将其当废品一样送给李成栋。李成栋本来是个把女性当工具的粗野汉子,人狠话不多,而且喜怒不形于色,没想到和小梨蕊好上之后居然性情大变。两人都对对方动了真情。具体表现如:小梨蕊对李成栋带着情意,时而也会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李成栋拿着小梨蕊的一只小手摩挲,让邝露也错愕不已,没想到李成栋对女人也可以有这样的多情举止;小梨蕊幼年跟母亲坐过牢,李成栋因此对天下牢房都深恶痛绝。但李成栋与小梨蕊每每多一分厮守,读者就多一分惋惜。两人真实的感情也为他们最后自沉于江的结局做了铺垫,为两人的誓死不离建立了合理性。
根据符号学理论学者阿尔吉达斯·朱利安·格雷马斯在《结构语义学》中提出的行动元理论,智者是小说塑造英雄形象必不可少的存在,发挥着辅助者的功能和引路人的作用,如作者另外作品《血日苍茫》中洪德生命中第一个引路人——弹棉花师父、《南汉国传奇》里胡琏的帮手——神人夭夭就是这样的两个智者形象,而在《南明》中似乎没有了独立的这类形象。邝露如闲云野鹤,无父无君、无师无派,小说一开始就是一个人在四处串联,九年游历也没看见身边有什么人陪伴,后面有段时间才有小仆人桂平和云娘陪伴,但都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智者或助者。事实上,邝露从始至终皆无官无职,手上也无一兵一卒。他只是凭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在各位实权人物之间穿梭游说。某种程度上,他担任的就是小说里一个智者或帮助者的角色。邝露就像跳出五行之外的人物,面对改朝换代的战争与你死我活的政治权力争夺,他没有驽马恋栈的羁绊,只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超脱与无奈,多少带有一丝洞穿世事的澄明色彩。而李成栋只有那个管教他多日的山上老汉勉强算是第一个引路人或帮助者,其后的戎马生涯似乎也没有个固定智囊,倒是邝露进入李成栋部队后成了他无冕之军师。邝露在李成栋身边的时刻提醒和再三督促,使他渡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化解了一次又一次危机。尽管他最终在三征赣州中折戟沉沙。
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巧妙地将南明永历时期的瑶族居民、岭南三家、广东三忠、大庾岭、番禺戏园、广西瑶人女土司、南粤饮食风俗、山民耕作等极具岭南特色的两广民俗文化嵌入故事叙述与人物塑造之中,让读者在品味那段传奇故事之时,也被岭南的风土人情与历史风貌所熏染。
地理的局限造成了岭南文化的“自闭与狭隘”,因此不论是南汉、南明还是太平天国,都希望能在这个蛮荒之地繁衍生息,或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可惜的是历史并没给他们任何喘息之机。
(作者系嘉应学院文学院副教授、文艺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