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俊明
路通民心畅,道顺百业兴。梅州交通运输系统应准确把握交通开路先锋使命定位,抢抓融入大湾区、苏区振兴发展、广东省交通互联互通等重大战略机遇,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交通强市奋斗目标,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更高质效促进资源、要素便捷高效流动,加速融入大湾区“经济圈”“交通圈”“生活圈”,着力打造人民满意交通,为加快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当好先行者。
打造综合交通枢纽新高地,让城市功能更强大。全面实施大通道建设行动计划,加快构建“支撑梅州、辐射周边、呼应广深”的公铁机水“四位一体”现代综合交通物流体系,聚力推动综合交通枢纽提能升级,催生城市发展新动力。强化站城融合理念。深刻认识站城融合对于焕新城市空间,带动城市扩容提质的重要意义。注重结合本市自身条件,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从宏观大势、空间布局、发展规模和站城融合出发,统筹联合规划、开发、建筑、交通、运营、管理等行业部门,研究找准在区域内和铁路网规划中的定位,合理确定站城融合发展的策略,坚持走适合本市路情的发展之路。优化城市功能布局。坚持因城制宜,治本为上;因站制宜,量体裁衣。正确处理好客站与城市的关系,通过对高铁客运站空间的优化设计与充分利用,导入酒店、办公、居住、娱乐、商业、文化、体育等多种设施,汇聚多元化城市功能。利用其稳定且持续的客流量,发挥经济发展优势和内外交通接驳、区域联络作用,促进交通枢纽与商业区、居住区、综合功能区的复合发展。深化枢纽立体开发。以锚固生态基底、赋能产业发展与增强交通链接为目标,统筹推进以高铁客站交通枢纽为主导的站城一体。依托铁路客运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建设立体全面开放通道,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实现交通便捷可达、空间充分融合、功能高度复合,增强通达能力,激发城市潜能。
打造公共交通服务新亮点,让民众出行更美好。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探索传统公交向现代公交转型,创新公交运营模式,延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大力推动城市公共交通服务提质升级,铺就平安温馨出行路。开展定制公交服务。结合梅州公交线路实际运营情况,在已开设运营通学、通勤等特色公交定制线路的基础上,创新开通拥军定制、健康专线、夜直公交、街巷微公交、微循环公交、幸福微巴等“小、特、微”公交定制化线路。以更密集的公交线路、更多的公交车辆、更智能的出行服务,为不同客群提供精准高效舒适的出行服务。推出对点公交服务。结合高铁接驳线特性,注重在“硬件”上加强站点设施融合,在“软件”上构建“短频快”接驳模式。强化网约公交车应用推广,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灵活分派就近车、顺路车接单,将同方向、同时间出发的乘客聚合到一辆车上,在公交站点提供准时公交服务。提供主题公交服务。按照“一线路一特色”理念,推行“公交+主题”服务模式,利用公交车流动性强、辐射面广、贴近群众的特点,将反诈、应急、国安、普法等元素融入公交服务中,把公交车厢打造成为传播文明、陶冶情操、增长见识的流动课堂,不断拓展公交资源社会服务功能,给群众带来更好出行体验。
打造城乡交通运输新格局,让乡村动脉更畅通。持续实施城乡公路快联快通工程,坚持“外通内循、城乡互通”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输服务机制创新,全力推动城乡交通运输提档升级,绘制和美乡村新蓝图。建强城乡路网体系。全面推进区域内“断头路”“末梢路”项目建设,逐步完善以国、省、县道为骨架、以乡道为支线、以村道为脉络的立体交通网,不断优化城乡路网结构,实现与国省干线公路以及城市道路的有效衔接互通,构建起覆盖广泛、通达四邻、安全便捷的城乡公路网络体系,畅通“微循环”,提升通达深度,使城乡发展的“骨骼”更强壮、“血脉”更畅通、“根基”更坚实。建优乡村路域环境。巩固拓展“四好农村路”示范创建成果,全面落实县乡村三级“路长制”,探索建立“统筹督导、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乡村尽责”的乡村公路管理养护新模式,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多层次、全领域管理格局。深入开展安全提升行动,持续深化乡村公路“一清一灯一带”示范工程,常态化开展路域环境洁化、绿化、美化,全力营造“畅安舒美绿”通行环境。建好客货邮服务站。结合农村客货运输实际需求,创新客货邮融合发展模式,加强乡镇村综合运输服务站点建设,深化农村客运站与物流、仓储、商务、邮政、快递对接合作。充分发挥农村客运网络覆盖广、通达深的优势,因地制宜推广客运车辆代运邮件快件、发展货运班车,拓宽农村地区客货运输服务覆盖范围,全面提升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均等化水平,加速人流、物流在城乡间流动。
(作者单位:梅州市交通运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