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红
88岁的罗兰婆婆走了,她躺在一口早年做的由整棵大杉树挖空而成的棺材里,静静地睡了,犹如躺在襁褓中的老婴儿,又像睡在一个包裹得很好的摇篮里,很安详,很舒适。
这杉木,是罗兰婆婆的父母种的,听兰婆婆说,她还是女孩子时,她的父母就指着房子前的一棵杉树对她说,“妹里,爸妈没什么礼物送给你,就把这棵树送给你,先寄生在妹家门前,再过三十年,等它长大后,你就带着你的丈夫和孩子,把树砍下来载到你家里,给你做个长生方。这树料子好,多年不腐”。当时还兴土葬,老人也不忌讳讲“生死”。父母长长的安排,给罗兰婆婆长长的幸福、长长的思念,仿佛一直生活在父母编织的摇篮里。
后来,罗兰嫁到邻镇,丈夫是知事明理,宽厚善良的小伙。罗兰生养了四儿三女,孩子小时,过完年都闹着去外公外婆家,很情愿地走十几公里的山路去见疼爱自己的长辈们。在那里住上一段时间,山前山后跟着表哥表姐去玩,一个个也都知道了外婆家门口的那棵树。在罗兰50岁的时候,夫妻俩去把那棵粗壮的杉树砍下来晾干,请人开拖拉机载回家里,委托专门的师傅挖凿成一口棺木,贴上“福”字,放在老屋巷子上面梁架上。这个事情当年惊诧了整个村子,尤其是艳羡了村子里的大婶们。大家都赞兰婶有娘家的关爱,又有丈夫的疼爱,还有孩子们的乖巧懂事,兰婶心里甜甜的。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曾听过在海南地区,父母在生下女儿后,会在房前屋后种植母生树,待女儿长大出嫁时,用其木材制作嫁妆。因母生树木质优良,可用于建筑和家具制作。也曾听过绍兴地区有一个风俗:女儿出生时,父母会用糯谷酿酒,酿成三坛子“女儿红”,然后将酒坛深埋在后院,等待女儿出嫁的那一天,再取出来宴请宾客,以表达对女儿深深的爱。对父母为女儿植树做寿材的事,少有所闻,或许,这是山里人对子女的特别的爱。
罗兰婆婆走了,服侍她十多年的儿子也出门干事去了,其他儿孙也都在外工作生活,留下一个偌大的房子,孤独地矗立在那里。蓦然回望,这屋子,可不就是罗兰婆婆和丈夫为子女们营造的爱的家园、孩子们幼时的襁褓,成长的摇篮么?屋子为孩子们遮风蔽日,虽然没有豪华的装饰,可也为孩子们提供温暖的家。孩子们长大了,也为人父母了,他们传承着祖辈们的好精神,像蒲公英一样,落到哪个地方,就在哪个地方开基创业,打拼天下,为下一辈营造爱的襁褓、美好家园,华夏大地上,一辈辈人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真的,父母之爱,山高水长。爱在襁褓,爱在身后,爱在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