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跟上“新科技” 2024年11月06日  

□孙淑彦

 记得1999年冬夜,几位老友品茶闲聊,有人说,进入21世纪,应该学会最基本的三件事:开汽车、使用电脑和讲英语。惭愧,我年轻时下力学过英语,至今除了记得26个字母至多加上10个单词。至于开车,仅会“开”自行车。天生怕机器,汽车方向盘尚没有摸过也不想摸,对于电脑更是一窍不通。

 友人说:“用电脑写文章速度快,可节省不少时间。你常写文章,如能使用电脑将事半功倍。”这话对我的吸引力很大,于是暗下决心要学会用电脑打字,以便获得更多时间。到了2001年买了一台电脑,找专业教电脑的小林来教。问学打什么笔法?我说用标准最快的方法。他说,那就是盲打“王永民五笔输入法”。我不知“盲打”和“王永民五笔输入法”是什么,请他解释。小林的第一句话我印象最深,他说:“老师你这么有知识,我教一个星期你就会。”小林有信心教,我自然有信心学。于是,趁五一节假期休息,请内子配合,一切电话都不接,就说我出门,放下所有工作全心投入。

 第一天,小林向我解释什么是五笔,什么是盲打,什么是王永民五笔输入法,如何拆字以及一级简码二级三级简码这些常识,作业不多,当天顺利完成。很惭愧,至此我才知道王永民先生是何等可敬之人,他发明的“王氏五笔输入法”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是“当代毕昇”。第二天,要我练十个手指与键盘的关系,即左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尾指分别负责什么键,要牢牢记住。好像练习弹钢琴一样灵活地用五指按键。晚上小林来检查进展,现场考试,说过关。第三天教打一级简码25个,也要记住。一天记住25个字和对应键,不困难,也顺利完成。第四天学习打二级简码600多个,这稍有难度,但不要求一下子全部记住,先熟悉日后慢慢记住。

 第五六天,熟悉三四级简码。这两天有难度,对每个字都要想一下才完成,到最后也知其大概,算60分及格。第七天,要我全面温习、总结这几天的所学。晚上小林来我家时(他每晚下课后光临寒舍),夸奖一番,说明天拿自己写的一篇文言文试打出来。明天整整一天打了一篇400多字的《象贤书房记》。小林看后,祝贺我获得好成绩顺利“毕业”。

 我终于能用电脑打文章,虽然速度慢;终于在年过半百之后摘去“电脑盲”的帽子。小林又拿来几本《电脑编程教材》《电脑版式设计》《最新实用电脑速查字词典》等工具书,要我自习。问他为何不先拿我看?答:未接触电脑先看工具书会一头雾水。我佩服小林,他能因材施教,居然把我最害怕的背诵“王码字根”这一关去掉。自此以后,我不仅打字写文章,书籍的版式也自己设计。用电脑打字撰文确实比手写速度快得多,特别是修改更方便,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从我撰写《丁日昌先生年谱》开始,拙著从打字到版式设计都是自己用电脑完成,有时为了版式美观,一连用了六七种字体,使版面美观好看易读。近20年来我撰写十几部书,都是自己打字、设计版式,再交出版社印刷,十二卷本的《孙淑彦文字集》也这样。我享受到用电脑打字的乐趣和方便,确实比手写赢得了不少时间。但因此钢笔字少写了,好在毛笔字仍每天写,汉字的写法没有忘记。

 朋友卢仰这样说我:孙老师用毛笔写诗写联,通信用小楷写于八行笺,每天写日记用毛笔,读书写眉批用毛笔,但写文章时用电脑,五笔盲打。他从未到歌舞厅唱歌,写作时喜听毛阿敏、廖昌永。他不善酒,却有《煮酒论古今》专著。喜欢读《宋史》《清史稿》,也读《娜娜》《板桥杂记》。

 我对卢仰说,生活不少事看起来矛盾,其实是统一的。用电脑打字仍然可写出“平平仄仄”的古雅,毛笔除了可写甲骨文,写简体字也一样可观。听毛阿敏唱《渴望》和读“池塘生春草”同样感到愉悦;读《宋史》和读《娜娜》,读《清史稿》和读《金瓶梅》并无高低之分,问题是从中获得多少知识。关西大汉用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固然不错,而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也很好。这样的人生才会多姿多彩丰富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