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一鸣
麻烦出来的人情
近读翟学伟《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一书,颇有同感。该书对人情、面子、关系、道德等有许多独到的见解,印象深刻的有三个方面:一是人情是关系,也是面子。关系在于走动、互动,面子在于互通、互给。所以才有“走关系”“给面子”之说。二是人情在于互欠而非等价交换。一旦进入等价阶段,即意味着人情的结束。三是人情交往必须符合社会准则和道德规范。这也正是儒家倡导的既光明磊落,又亲亲相隐的具体体现。记得钱钟书曾说过:借书是男女恋爱的开始,你借我还、一借一还,互相“麻烦”,既为多次接触找到合理合适的借口,而且不着痕迹,万一恋爱不成也不至于尴尬。
为什么要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古人有“金玉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有“阶梯论”: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近日偶然翻到一旧文摘上说道:读书就像吃饭。窃以为这是关于为什么要读书最浅显而又恰切的回答,把饭与书并列为日常所需,正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最好诠释。一日三餐,看似吃过就没了,但它会变成你的营养,给你提供成长的能量。读书亦然。在日复一日的岁月里,你读过的书不会白读,必定会转化成知识根植在你的灵魂里。
当长辈还是作朋友
蹲下来与孩子说话、与孩子交朋友等等,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已经得到广泛认同。但近读于盈《盈得:与百位领航者探寻教育创新》一书,却有新感新悟。于盈以教育观察者、思考者、实践者的身份,分享了全球走在前沿的教育理念和自己的成长经历、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以及自己对孩子教育的实践体验,探寻如何在巨变时代做一个合格的父母,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她告诉我们:我们跟孩子都是独立的灵魂,首先要做的就是蹲下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把孩子当成与大人人格平等的人。但是又要注意“不要在该立规矩的年龄,跟孩子做朋友”,“爱可以无条件,但要讲原则”,“在孩子眼中,知识无分难易,只分有趣和无趣。关键是保护兴趣培养兴趣”,我们“蹲下去”,关键是让孩子“站起来”,该有的“界限”必须有,该守的“规矩”必须守,等等。正如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的:“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无用之用
近翻《庄子》,其在两处讲到“无用之用”。一是在《山木》中说庄子行走过程中看到了因为“无用”而被留下的大树和因为“不会叫”而被杀的鹅,引发了对有用和无用的思考。他认为无用之用,方为大用。最好的状态是处于有用和无用之间,真正的自由是顺应自然,超然洒脱。二是在《人世间》中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日常生活中,急用先学、有用拿来、实用为先的实用主义,比比皆是。但人间万事,有些今日无用、明日有用,有些今日有用、明日无用;积多日之无用,防日后之实用,成今后之大用。人生在世,多参透无用之用的智慧,方能享受无用之用的乐趣。做些无用的事,做个有趣的人。正如周作人所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