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祝圣大觉寺中殿正面外观(邓惠嫦 摄)

祝圣大觉寺后殿(李锦让 摄)

祝圣大觉寺中殿大门辟廊斗拱(冯杨晏 摄)

祝圣大觉寺后殿抬梁斗拱 (邓惠嫦 摄)

祝圣大觉寺中殿内部瓜棱柱础 (邓惠嫦 摄)

祝圣大觉寺中殿侧面外观 (李锦让 摄)
●李锦让
一、缘起 未有古梅州 先有大觉寺
在首都北京,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在梅州坊间,亦有“先有大觉寺,后有古梅州”的类似说法。这说明大觉寺历史之悠久,也说明欲究梅州之古,必先言大觉寺。从时间概念而言,大觉寺不啻为梅州或嘉应古城的一座“历史文化坐标”。此大觉寺,即是位于梅江区西郊街道的祝圣大觉寺(今梅州师范附小校园内)。
据康熙《程乡县志》所载,祝圣大觉寺始建于南朝梁普通三年(522),是目前有据可考的梅州创建最早的寺庙,亦是历经1502年而被部分保存下来的唯一古建筑。虽然目前的大觉寺只剩下中殿、后殿以及附属建筑,但其位置一直没有更改迁移,实属难能可贵。可以说是佛教最早传入梅州的一个“活化石”,也是嘉应古城千年兴衰的“见证者”。
在梅州坊间还有另一说法:未有潮州开元寺,先有梅州大觉寺。据查考,这座千年古刹“祝圣大觉寺”,与广州光孝寺、韶关南华寺和潮州开元寺齐名。原寺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及永乐十四年(1416)曾先后两次重建。清康熙九年(1670)由于庙宇破旧不堪,程乡知县王仕云捐俸银倡议重建,僧性从法师募款建祝圣殿及三宝殿。清光绪三十年(1904),寺庙改为城西学校,仍有寺僧,校寺并存。新中国成立后,设城西学校于寺内,已无寺僧(后城西学校改称梅州师范附属小学)。
如果说文有“文眼”,诗有“诗眼”,那么一座古城亦有其“城眼”。笔者以为,可以称得上嘉应古城“城眼”的有两处:其一必是无法绕开的嘉应古城城隍庙。在中国古代社会,任何一座城市必有城隍庙,一座城市如何?看看城隍庙便知一二。在传统民间信仰中,城隍是一座城池的“守护神”。城隍信仰在南北朝时期兴起,明清时期渐由“守护神”演变成与人间政府所选任“阳官”相对应的“阴官”,除了庇护一方百姓,城隍还是“司法神”,专管人间福禄寿夭或善恶判罚,所谓“举头三尺有神明”,实为“城脉”之象征。可惜的是,现今梅城的城隍庙只剩残破不堪的“寝殿”,而且长期有人租住。其二可称为“城眼”的是祝圣大觉寺,她像极了“上帝之眼”,默默矗立古城的西南角上,见证了古城从无到有,从泥夯至砖砌,从一次次战火侵扰至历朝历代地方统治者的建扩修拆……从历史悠久程度看,祝圣大觉寺建于程乡设县之后38年(注:程乡为南齐永明元年即公元483年设立),比梅州设立早了450年(注:梅州为北宋开宝四年即公元971年设立),比起嘉应古城筑城肇始时间更是早了530年(注:北宋皇祐四年即公元1052年为梅州筑城之始),比嘉应直隶州的设立则早了足足1211年(注:嘉应直隶州为清雍正十一年即公元1733年设立)。
从笔者目前所能查阅的地方史志来看,关于祝圣大觉寺的记述均是寥寥数语,信息量有限。正因如此,笔者深以为,钩沉探幽,对今天尚有几分神秘的祝圣大觉寺而言,亦有“撩开面纱”之功。
二、析名 祝圣何所指 大觉谁先觉
考究祝圣大觉寺,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然而不妨先从其命名含义上作浅析。先说“祝圣”是什么意思?大概有两种含义:一是封建帝王祈祷祝寿,另一就是在佛诞日举行相关的佛教礼仪。而大觉寺中的“大觉”亦是佛教用语。在佛教或佛学文化中,“大觉”就是正觉的意思,也就是佛陀的觉悟。此等觉悟非一般境界,只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彻大悟之境,才能称之为“大觉”,即便是“菩萨”的境界仍是有限度的“自觉”,所以“大觉”就是修行达到了至高的境界。甚为可惜的是,原来的前殿正是祝圣殿,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被拆除了,里面“供奉”的是释迦牟尼抑或其他圣像?遍查资料而不得,那么祝圣大觉寺的“祝圣”究竟是何含义,只能作一种逻辑推理,笔者以为两种含义兼而有之。
值得注意是,祝圣大觉寺始建于南朝萧梁普通三年(522),这里有“两个历史背景”是不可忽视:一是当时的君主梁武帝萧衍正是一位自以为笃信佛法,却常常行事颟顸的皇帝。譬如他曾多次舍身出家再由群臣捐钱赎回,以此来“资助”佛寺。上有所好,下则甚然,彼时全国佛教盛行,兴建佛寺成风,故有后来晚唐诗人杜牧笔下“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之慨叹。那么在此背景下兴建的寺庙,自然少不了为当朝皇帝祈求长生功德之意。二是祝圣大觉寺始建于梁普通三年(522),其时正是禅宗史料记载达摩祖师东渡中国(梁大通元年即公元520年)的后两年。达摩祖师从印度大陆的海滨,由海路启程来到中国,在公元520年到达广州一带。那时的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就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更成为中国第一大港。达摩祖师乘船从海路到中国是没有太多困难的。其有无从广州乘水路到达过古程乡邑境内亦未可知。不可否认的是,作为释迦牟尼佛的禅宗第二十八代弟子、中国禅宗始祖,达摩把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笑而创立的“不立文字,以心传心”禅宗思想带到了中国,受此禅宗教派影响而后有了祝圣大觉寺在梅州之“生根开花”,也是顺理成章之事。
三、遗存 寻她千百度 却在阑珊处
从历史遗存看,除建筑之外,祝圣大觉寺残留下来的诗文碑刻,可谓吉光片羽,少之又少。中殿及后殿内的石柱上亦有部分楹联石刻,但有的被覆盖,有的因岁月侵蚀风化而字迹难辨,除非请专人拓印下来才能看清。目前保存下来的中殿大门石柱楹联相对完好可辨。上联是“佛焕轮光,说法衣传真觉地”,下联是“堂开寿域,祝厘经诵早朝时”。这是鹤顶格对联,即上联第一个字是“佛”,下联第一个字是“堂”,以前这个地方就叫“佛堂”也就是中殿。落款是“道光辛丑春月毂旦 翰林院编修载广西道监察御史黄仲容敬题并书”,这里“毂旦”就是“吉旦”之意。
此处需多提一笔的是,佛堂大门石刻楹联撰写者黄仲容,为望杏坊上市黄泥墩人,字纫兰,号雪蕉,清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任广西道监察御史。工书法,尤擅小楷,有“黄小楷”之称,著有诗文集。他一生不阿附权贵,淡泊自守,书法独步一时。黄仲容故居都察院至今尚在,面积约1000平方米,还有醉经居,与都察院并列一体,其中“都察院”给四个儿子居住,“醉经居”则给四个弟弟居住。两座屋间隔不足一米,远看似一座四杠楼。
笔者在查考民国时期王漱薇所著《梅联最话》时发现,在辑录祝圣大觉寺楹联时,除上述提到佛堂的黄仲容这副对联外,亦录入其他四副楹联,其中两副无款识,另两副则有,内容均旨在阐发禅宗佛法,开示世人不必“着相”,宜破除“我执”与“法执”,应尽早明了“空性”而得到“大自在”,其意旨与佛陀所说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阐述的禅宗思想相呼应,内容精彩,兹录如下:
梅城西大觉寺,建于前五代萧梁普通间,古刹也,殿檐楹云:试敲木鱼声。声只说觉觉觉;日搫金钟口,口都道空空空。又慈凤翻贝叶,法雨润菩提。均无欵识。黄雪蕉侍御仲容云:佛焕轮光,说法衣传真觉地;堂开寿域,祝厘经诵早朝时。清康熙初程令王仕云建祝圣殿于头门内,故对句云然,萧廖洲大令斯铭殿楹云:觉世无多,屏却妄缘,便得六根清净,法门不二,静参真谛,从看十行圆通。后殿署曹溪别院,萧敬齐茂才缉熙云:清静身,清静心,合掌躬敬阿弥陀,离空空一切非相,一切非法:优婆夷,优婆塞,稽首皈依观自在,愿世世与佛有因,与佛有缘。
四、变迁 梵音不再闻 尘磨历劫存
祝圣大觉寺历经1500年还能保存下来算是一个“奇迹”了。唐武宗时,曾经大举“灭佛”,史称“会昌法难”,时间从会昌二年至六年(842至826),那时全国很多寺庙被毁,僧尼还俗,经书四散,史料记载“天下所拆寺庙达四千六百余所”,笔者以为,此为第一劫。宋末时期元军攻陷梅州,烧杀抢掠,蔡蒙吉、文天祥等先后在梅州组织抗元保卫战,不少古建筑也是毁于战火,此为第二劫。清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军队两次攻陷嘉应州,后又兵败撤走,间中亦是战火频扰,此为第三劫。祝圣大觉寺竟然一一躲过上述劫数,实属不易。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还有两场大火令祝圣大觉寺损毁严重:一是元至正十三年(1353)被兵火毁坏。这场大火志书上的记载是“兵火废”。二是清康熙九年(1670)重建之后又曾再遭火灾,以致该寺仅存前、中、后殿,但“两次火灾”,具体年月和原因无史料可考。后来又历经有据可考的三次重修:一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二是明永乐十四年(1416),三是清康熙九年(1670),才得以保存下来。
直至清光绪三十年(1904),“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在维新变法背景之下,全国兴办新学掀起高潮。据《城西学校校史》载:由绅士蓝耿光、黄志伊发起,邀集城西绅商杨瑛、梁国琛、黄应均、黄逢龙等10多人筹议,“将大觉寺后院及毗连之痘神厅、地藏厅、药王厅等处为基本校舍”而建校,将该寺改为学校,办起“城西两等(高等和初等)小学堂”。其时尚存前殿、正殿和后殿以及“两廊”,进入“校寺并存”的阶段。
1945年3月,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迁到梅城。1945年4月初,理学院院长任国荣在《中山日报》刊登通告,通知学生院址选定在大觉寺。此后半年,大觉寺作为国立中山大学理学院的临时教学点,为师生的教学提供了相对稳定的教学环境。
新中国成立后,设城西学校(今梅师附小)于寺内,再无僧人居住。这间中经历了十年浩劫,千年梵音香火不再,虽山门、两廊、前殿均被陆续拆毁,但这座寺庙的主体仍在,这也非常难能可贵。
查考祝圣大觉寺的历史变迁,权威资料莫过于地方州志,目前我们能够查阅到的三种版本的州志是康熙《程乡县志》、乾隆《嘉应州志》、光绪《嘉应州志》,内容大致相同,一般是后来者辑录前者的内容,兹一并录下,以供同好参研:
康熙《程乡县志》卷四秩祀志之祠院之祭(附郭寺庙)
祝圣大觉寺安奉龙亭于寺内。凡庆吉祝圣,皆于此迎请龙亭。在城西二里。梁普通三年创。元至正十三年,兵火废。洪武二十七年,僧会法庆募众建造殿宇。永乐十四年,僧光庆重建。岁久颓圯已甚。康熙九年,知县王仕云捐俸首倡,僧性从募众鼎建祝圣殿,三宝殿,两廊大门,焕然一新。
顺治八年,知县葛三阳用价一十二两买黄门陈氏同孙黄砥黄楚田租一石,坐落土名,城外大巷口。五月初三日,给贴交僧性从掌管。
乾隆《嘉应州志卷八·杂记部·寺庙》
大觉寺于西街上市,梁普通三年创建。元至正十三年,兵火废。明洪武二十七年,僧法庆。永乐十四年,僧光庆俱重建。本朝康熙九年,知县王仕云建祝圣殿于头门内,并修三宝殿及两廊头门。其寺地基原狭窄,明古务本施出前后左右,扩开建造并铺地五间。
光绪《嘉应州志(卷十二·古迹)》
大觉寺在程乡县西三里,五代梁建(黄通志),在西街上市,梁普通三年创建,元至正十三年,兵火废。明洪武二十七年,僧法庆。永乐十四年,僧光庆俱重建。本朝康熙九年,知县王仕云建祝圣殿于头门内,并修三宝殿及两廊头门。其寺地基原狭窄,明古务本施出前后左右,扩开建造并铺地五间(王志)。
值得注意的是,康熙《程乡县志卷七艺文志》还辑录了王吉人(清康熙年间程乡知县)的《清复大觉寺香灯田记》一文,亦是为数不多的有关大觉寺的传世文献,有相当的历史价值,笔者亦将其录下:
供佛斋僧,虽惑于祸福之说,然亦一念慈悲心,不可泯没。未闻有施田与应付僧官,为答应具者。黎孝廉讳伟亮,乃祖先年施出罗衣大密二处田租一十七石七斗于大觉寺,实为佛座香灯计。缘时移世久,残碣不存,遂有蠹胥奸僧,相依诈冒。以致丁已冬,绅士指陈遗事,公揭到县,断还南宗楼主僧性从,收租永供佛前香灯。于理始当,自后有复蹈前辙,混冒侵租,许主僧刷碑上呈,当事以凭法惩。庶几不失黎氏施田初心,与本县清复至意也。此记。
当然,除查考地方史志之外,民间的谱牒资料亦是有益之补充,其中民国15年(1926)梅县《古氏族谱》就有相关大觉寺的记载:(革公)又施出程乡县大觉寺场一所周围地基,一并崇祀坛越牌。也就是说,大觉寺的广场一带,原系宋朝潮典郡古凤仪的宅院故址。凤仪公长子、潮州知府古革在48岁时(宣和四年,即公元1122年)新建宅院于梅州老城北门的“马石下”(见丘逢甲《古大夫宅下马石歌并序》),古革后来把旧宅院及周边土地捐出,作为大觉寺产业。古革逝世后,大觉寺住持为追念古革善举,在祭坛设立神位牌,上书“宋进士知潮州府事中宪大夫坛越仲通古公神位”,以永留奉祀。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祝圣大觉寺能够躲过历史上的历次浩劫,与其属于岭南地区最早传播禅宗思想的名寺历史地位有关,亦与其清末至今并入学校共存,或临时作为国立中山大学校本部和理学院临时教学点的际遇有关,也就是说寺庙在学校里面,或有学校这样一个名头来作为保护“外衣”,从而未遭到过多干扰或破坏。但校寺并存的另一个可能,就是随着学校各项基础设施的扩建,大觉寺原有建筑也会被不断“蚕食”,事实也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种历史的“无奈”。
五、建筑 千年无可替 法式古韵长
笔者以为,欲破译千年古寺祝圣大觉寺,从其建筑风格上作一番考察,亦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维度”。其整体布局前低后高,宽敞大气,风格古朴,对研究客家宗教信仰及古建筑风格均具有重要意义。
据史料记载,亦如前文概括,祝圣大觉寺历经三次重建,原寺为“三进”式,头门为“祝圣殿”,又称“前殿”;中间为“正殿”,又称“佛堂”;后为“后殿”,又称“后院”;左右两边为“廊”,分设“地藏厅”“痘神厅”“药王厅”等。正殿及前、后殿,自清末民国尚基本保留。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前殿才被拆掉,两廊各厅被陆续拆改为教室,今仅存正殿(佛堂)和后殿,亦已经多次维修,但原貌仍依稀可辨。
笔者从民间走访中亦得到相关印证,据知情人士告诉笔者,山门和前殿为新中国成立后拆掉,廊殿则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拆掉的。以前的山门位置应是现今梅师附小的正校门之内,也就是说校门作为后来建筑是在寺庙山门拆除之后往外扩展了。而原有连接中殿和后殿的两边对称性的廊殿,则是在几十年前为改建学校操场或教职工大楼时而拆除的,廊殿的风格与梅州旧孔庙的东庑西庑风格相似,前廊后房,曾作教职工宿舍之用。至于现在保存下来的中殿也叫佛堂,相当于今天的寺庙正殿大雄宝殿,以供奉“西方三圣”为主,后殿一楼有客堂有供佛,二楼应该是藏经阁为主。
从现场考察来看,正殿及后殿至今仍保持着古香古色的寺庙特色,坐北向南,占地面积约800平方米。中殿为重檐歇山顶、灰瓦面、穿堂式布局;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殿四周辟廊,20根方形明柱支撑檐部;殿门正立面石柱刻楹联,上有卷棚;殿内方形、圆形石柱支撑梁架。中后殿用廊相连,后殿设两堂;下堂牌坊式大门悬山顶;上堂为单檐歇山顶,为二层高阁楼式布局。2000年8月被公布为第一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7月被列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根据现场查考的情况,笔者以为,有几点值得研究古建筑的专业人士注意,在此“抛砖引玉”,希望更多有识之士加以关注:一是目前现存建筑中殿和后殿大多数的斗拱体积较大,数量不多且不繁复,而且屋檐进深较多,能够有效地防止风吹雨淋,当然中殿正大门屋檐上的斗拱又是另一风格,雕刻有狮子,由于狮子以平面雕手法为主,加之用的是矿物五彩而非描金装饰,故而有明末或清早期之风。二是建筑屋顶的屋脊是比较平缓,没有那么陡峭,飞檐亦不夸张明显。三是歇山的山花面积小,没有过多描绘装饰。四是正殿和后殿内部的石柱多是圆柱,两头略细,中间略鼓。柱础有两层,底层是八角形,上层是瓜棱形,石柱上面衔接木构造。五是中殿内的天花板基本保留了原有风格,跟梅州已拆除前的旧孔庙天花类似,均为木棚构造。六是从后殿屋顶瓦面的排水沟是单沟而非双沟,这是明代的典型做法,双沟排水多为清乾隆之后的做法。七是从整个中殿后殿现存的建筑来看,原来的大殿屏风栏廊多数已被拆除并筑砌为实体墙并连接原有墙柱,有的地方还被开了窗户,明显是后来者为分隔空间或改建成房间而采取的相应举措,今天看来当然是一种破坏古建筑的“冒失之举”了。八是由于历次维修改建的缘故,中、后殿现存不少柱子有方有圆,有石有木,风格不一,有些地方的石柱是近十几年来修复所采用的全新麻石材料。
由此可见,祝圣大觉寺从整体布局到建筑外观,再到营造构件,总体风格仍有明显的隋唐风格,但从修缮工艺和部分材料的运用看,留存了明代或清早期更多的信息。毕竟历史上经历了有史可载的明代两次重修以及清代一次大修,间中还修修补补或改建移作教学之用,破坏难免有之,风格混杂亦难免有之,但总体仍有隋唐遗风,至少是保留了明中后期至清早期的典型风格。祝圣大觉寺历经1500年的洗礼,虽梵音已绝,却依然在原有地理位置上屹立不倒,已是“景福天申”之奇观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作为嘉应古城最古老的建筑,如果从保护性开发的战略高度而言,在条件自然成熟后,“校寺分开”无疑是将来的不二选择。到那时候,这座最古老建筑可活化利用为嘉应古城古建筑专题博物馆,周边配套建设文化休闲公园,从而焕发新的生机活力。在此,我们默默祈祷,这座见证嘉应古城千年兴衰历史的建筑奇观,能始终保持她独有的古韵,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好的归宿或出路……
(注:冯杨晏、邓惠嫦、侯钢、侯永泰、侯名扬等同仁对此文有不可或缺之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