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佳节忆迎灯 2024年02月22日  

家乡素有以迎灯庆贺新春延续的风俗,正月初十前后,家乡的元宵节迎灯事宜开始提上日程。铿锵的锣鼓便伴着震耳的鞭炮声,将一条条“祥龙”唤醒,它们拖着华丽的身姿,带着吉祥和祝福降临人间。古时有舞龙祈雨消灾降福的传说,后演变为祈求丰收、平安的民间民俗活动。龙灯象征着旺盛和繁衍,客家方言中“灯”与“丁”谐音,客家人富于创新,赋予“灯”强烈的生命意识,在“龙王”前添一盏灯,有添丁加口之意,故每逢迎龙灯,灯头后最先安排的是“子嗣灯”,往后才是“百家灯”。龙灯越长,人丁越兴旺,来观看的乡亲就越多。

 幼时对家乡迎灯并无多大印象,倒是工作后有一年元宵正值周末,晚饭后父亲催促我和母亲快点出门,迟些就赶不上迎灯盛况了。夜色降临,明月高升,灯亮起来,元宵节也鲜活热闹起来了。

 “一二三,起——”迎龙灯民俗活动在统一的口号声中开启,迎灯队成员左右手上下抓住灯板桥下的抬柱,齐刷刷地将灯板桥扛上右肩,顺着节奏稳步向前走去,队伍从中心小学出发,前有“舞龙”引路,后有鼓乐伴奏,穿街过巷,人潮一拨一拨地涌来。迎灯队伍旁,孩童骑坐在父亲肩头,新奇的眼神穿梭其间,专注地听着父亲的话语,解开了环绕在脑海中对龙灯的疑问。稍大一点的小孩在人群里挤来挤去,一听锣鼓响起,鞭炮齐鸣,又赶紧躲到大人身后。我们也跟着队伍缓步向前,当龙灯蜿蜒绕至韩江河畔依水而行时,便呈现出了“路上一条龙,水里一条龙”的景象,交相辉映,灿烂夺目。关于元宵节的灯,记忆里最美的还是辛弃疾笔下那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灯在树上,月在天边,照见这张灯结彩的温暖人间。(黄育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