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武
火龙寨的张嫂不喜欢串门,也不喜欢打牌,更不喜欢嚼舌,农闲时候,就喜欢看书,显得特别安静,这在山村里显得特别另类,尤其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她看书的时候,旁边一般只有自家孩子,没有外人。
有一次,张嫂在静静地看书,看得入神,村里的丘嫂走到她后面她都没有察觉,丘嫂发现她竟然倒着拿书,非常惊讶,就问她,难不成你的眼睛倒视?张嫂笑着说,倒着我也看得懂。丘嫂识字不多,非常佩服。张嫂的孩子也非常佩服。丘嫂又问,看啥书呀。张嫂说:“是语录小红书。”丘嫂在村里一说,大家才知道,原来张嫂是个知识分子,没有去学堂教书,可惜了,浪费了人才。
火龙寨的孩子大都野性十足,可是张嫂的两个孩子受妈妈的影响,变得比较文静,他们小时候都喜欢围在旁边听她讲故事,张嫂能够把故事讲得非常生动,连邻居的孩子都常常过来听。邻居们都说,不愧是知识分子。
张嫂为人和善,可是有一点别人很不理解的,就是叫她写字或叫她看信,她都委婉地推辞,说是字写得不好看,拿不出手。如果是签字,她说按手指模也一样。至于看信,她就更不愿意了,因为那是隐私。以至于村里不识字的妇女对她颇有微词,说她瞧不起不识字的人。至于其他的,无可挑剔。
张嫂因为喜欢看书,带动孩子也喜欢看书。孩子看不懂问她时她总是说,读到后面回头想就明白了,遇到不懂就问久了会有依赖性。
张嫂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心,她在墙壁上挂了一个黑板,等孩子下午放学的时候,不管多忙,她都要叫孩子把老师讲的课讲一遍,而且一边听一边做笔记,张嫂的孩子看她神情专注,讲课一点都不敢马虎。孩子读小学那时,张嫂语文数学都听,中学以后,科目多了,就有选择地听。张嫂前后做了很多本笔记,都收藏得好好的。孩子讲得精彩的话她会表扬一番,有时还会奖励一颗鸡蛋。孩子为了能把课讲好,在学校很认真听,结果总受到老师表扬。
随着年级升高,科目增加,题目越来越难,再加上那年头代课老师多,劳动课也多,张嫂为此忧心忡忡。张嫂听说邻村有个在省城教书的张老师,不知犯了什么错,又不肯认错,被赶回乡下来,已经好几年了,落魄得几乎抬不起头,不少人见了他都躲着走开,连老婆也不要他了。张嫂听说他很有才华,就叫儿子晚上带着题目和一篮番薯去拜访。想不到张老师很感动,因为他领教过戴红袖章的学生的厉害。张老师说:“以后不用带东西来,有空就来,要晚上来,只带题目来就好。”话虽如此,逢到节日,张嫂还是叫儿子送只鸡去。只是张老师坚决不收,张嫂没办法,只好把鸡炖好叫儿子送去。
就这样,几年来,张嫂的儿子都是张老师的常客,张老师对他简直像对待儿子一样。
大儿子参加高考了,结果出来,上了本科,成了班里唯一考上大学的学生,也是恢复高考后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消息传出,在山村里引起不小的震动,张老师尤其高兴。左邻右舍有送鸡蛋的,有送面线的,做舅舅的则送来一只大公鸡。
儿子考上大学,村里一个懂风水的人说,张嫂家的风水好啊,俗话说的“前潭后龙逆水地,左环右抱太师椅”就是她家的祖坟啊。大家听了都说,怪不得出人才。
儿子坐车要去省城上大学了,张嫂哭了,哭得很幸福。
张嫂的大儿子树立了好榜样,二儿子也跟着他的脚步走,一年后,也考上了大学。村里人又说,风水好啊。同时又羡慕张嫂的儿子遗传了她的好基因,有这么优秀的妈妈,不成才都难。
社会越来越暖了,回乡的张老师也复职了,复职的时候跟张嫂的二儿子坐同一辆车去。张老师叫张嫂到城里谋事做,张嫂却舍不得家里的老人和田地。张老师说,你的地斩头炖鸡在城里会受欢迎的。张嫂说,你想吃就说,这么拐弯抹角的,推慢一天没关系,吃了再去。张老师说,一天不解馋,我天天都想吃。张嫂听了脸红红的,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张嫂出名了,于是附近村落好多人都特地上门来请教张嫂教育孩子的方法。张嫂很大方,把珍藏的很多本听课笔记拿出来让大家看,那些人看了面面相觑,这是什么呀?她们说,这是你儿子读一年级的作业吗,怎么一个个字都写得歪歪扭扭的?张嫂指着黑板和笔记本说,方法全在这里了。可是,任张嫂怎么解释她们都不相信,以为张嫂在糊弄她们,因此又对张嫂很不满。张嫂又说,孩子去邻村那个被赶回乡的老师那里学习,坚持了三年。村里人说,什么?那个顽固的老右派,你没有跟他划清界限?你好大的胆子……张嫂只是笑笑说:“我不知什么左派右派,只知道张老师是个有知识又善良的人。”村里人听了很惊讶。
社会转暖以后,回乡的华侨也多了,冬至节,村里人发现有人去“太师椅”那里祭祖,由张嫂陪同,其他的都是陌生人。村里人觉得很奇怪,一问,才知道,原来“太师椅”不是张家的祖坟,而是张嫂丈夫的大伯公的坟墓,他大伯公的后人全都过南洋去了,多年来,坟墓没人祭拜,张嫂一家代为祭拜。这回,是大伯公的后人回来祭祖。
儿子在外读书,家里冷清,张嫂把母亲接过来住,住了一段时间,跟大家就熟了。有一回,张嫂的母亲跟村里妇女们说:“俗话说得好,有钱大哥富,没钱大哥苦。我这么多孩子,这个最大,也最苦,一天学都没有上过,连自己的名都不会写,她儿子读书以后,回家讲课给她听,她才学会写自己的名。哎,都怪那时家里穷,牛又没人放,只好叫她去放牛,她总是一边望着其他孩子去上学,一边掉眼泪,想起这事我就又心痛又后悔。”张嫂的母亲说完,眼睛湿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