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翼安
那是一次改变我人生的邂逅,是一次让我无法逃避的邂逅,如今想起,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邂逅发生在63年前,那时我才1岁多,生活在祖国西南地区一个城市。听我父母讲,我家离当地部队营房很近,一天,父母带我出去玩耍,意外地在部队大门不远处碰见了一个身穿军装的陌生人,他见到我后立刻把我紧紧地抱在怀里,非常喜欢我。此后我便与这位军人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后来经常来我家,成了我家的常客,和我父母亲密无间。后来听我父母讲:因为这位军人膝下没有孩子,而且又特别喜欢我,希望我能做他儿子。由于对方是一位军官,条件很好,加之和我父母关系也很好,因此我便“顺理成章”地成了这位军人家庭中的一员了,这位军人成了我的养父。我后来的人生都因为那次邂逅而彻底改变。
养父与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主人公——石光荣一样,为人坦荡、忠诚、正派、爱憎分明,他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拼命三郎精神,令人敬畏。养父打过很多仗,受过很多伤,其经历令人肃然起敬。他1941年参加革命,先后参加过豫西战役、太原战役、临汾战役,以及解放大西北、成都、西康等战役战斗和康藏剿匪。他多次立功并于1988年荣获独立功勋荣誉章。养父从娃娃兵开始,直到师级光荣离休,把自己的一生都交给了部队,他为自己是军人而感到骄傲,为自己的戎马生涯而自豪。
1966年,7岁的我到了上学的年龄,但却不幸遇上了“文革”。我养父成了“反革命”,天天要接受红卫兵、造反派的批斗。“反革命”的后代便成了“狗崽子”,所有学校都不敢招收我这样的学生。那时的我看见别人家的孩子背着书包去上学,心中无比羡慕。家中亲人也为我不能上学而非常担心。1970年,我已经11岁了,为了能上学,家人通过关系把我改名换姓这才报名上学了。
养父是军人,忙于军务,常年出差、外出开会、到基层部队看望官兵,我很少在家里看到养父的身影。家里就剩下我与养母,养母身体不好,有陈旧性肺心病、哮喘,睡觉都是坐着睡觉,加之又因旧社会缠裹过脚,走路都是步履蹒跚,行动不便。记得我6岁时就做起了洗碗、扫地、拖地、打酱油、打醋、洗衣服、担水等家务活。那时的我看见别人家庭的孩子整天活蹦乱跳在院子里玩耍,不知道偷偷地流淌过多少次眼泪。我为自己成为这个倒霉家庭的一员而痛苦不已。
1978年我高中毕业,我和其他有志投身国防建设的热血青年一样积极报名参军。本想让我那军人养父帮助我,参军会更方便、更容易、更快捷一些。说来也不巧,应征报名那些日子里,养父出差开会去了。我就自己一个人参加应征,我很快通过了登记、初审初检、体检、政审,眼看离入伍参军就只有一步之遥了。那些天,心想因为即将成为光荣的解放军一员,那种高兴劲儿别提了,常常辗转反侧,夜不能寐,即便是睡着了,梦里全是我穿上了新军装高兴的情景和家人、同学、朋友送我参军的镜头。
就在我即将参军要离家时,养父从外地出差回来,得知我报名参军的消息后,他大发雷霆,找了招兵部队首长。养父说:“因为我是一个军人,又是一个领导,所以我的孩子不能当兵。如果我的孩子当兵去了,就有利用职权、开后门之嫌。”
就这样,因为在我那军人养父亲自出面“帮忙”下,我当兵的路就此被堵、我当兵的梦就此破灭了。
当一名军人是我一生的梦想,就此事我埋怨过我的养父,甚至在心里不止一次恨过他,很长一段时间不跟他讲话。
1978年我高中毕业后,因没有考上大学,当地政府到部队找到我养父,让我去政府工作。可是养父似乎并不领情,当着别人的面讲:“因为张翼安是我的儿子,不能搞特殊化,他自己的路要靠他自己去走!”
后来我上了中专,学习成绩优异,又是学校学生会干部,毕业后,校领导找我谈话,说要分配我到一个国营大厂厂办做宣传干部。知道此消息后,我兴奋地告知养父。令人意外的是,养父没有半点欣喜,他立刻拿起电话告诉那个厂的领导,要求一定要安排我到生产车间做一线工人。于是,我当宣传干部一事就落空了。
时光如白驹过隙,如今我与养父的那次邂逅过去了63年,我在这个特殊的家庭中接受着一个军人极为严厉甚至残酷的调教,才成就了今天的我,让我懂得了许多,也学会了许多。我懂得了关心他人、以身作则,我学会了坚强不屈、积极向上,严于律己、不与别人攀比。
我现在可以发自内心地讲,我感谢那次邂逅,让我成为军人家庭的一员,感谢那个像石光荣一样的养父,是他让我懂得了坚韧和拼搏的含义。因此,在之后的日子,我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了大学、研究生、公务员。我的每一步都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63年前的这次“邂逅”,对我来讲分量很重,意味深长……
我的养父,您就是我亲爱的爸爸。如有来世,我愿意与您再次邂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