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贺运
今年暑期的一天,高中同学相约在五华老县城小聚。是日一早,我跟家住长布元坑的曾同学共乘一辆小车前往。路上我俩突发奇想,50多年前我们上学走过的道路和村庄现在怎么样了?于是避开S239省道,绕道重走当年上学路,梦回青春年少时。
20世纪60年代中期,五华县仅有3间完中(初、高中齐设),学子就读按居住区域划分,南片学子到安流中学,中片学子到水寨中学,北片学子到五华中学。长布属北片,在本地中学(今萃文中学)完成初中学业后,被录取的高中生就进入五华中学(简称“华中”)。华中原为五华县一中,创办于1902年,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百年老校。我们属该校第47届高中(乙班)学生,毕业于1969年夏天。
长布距华城50多公里。当年社会经济生活并不富裕,交通状况还很落后,水寨经华城开往长布的客运班车仅有1趟,常常因客满无座而落下乘客。那几年长布籍在华中读书的包括“老三届”同学总共好几十人,入学或放假都在同一时间,乘车上学难求一票,于是,徒步上学常常成为我们的首选。
徒步的同学来自两个方向,长布片的同学从西南的石马山下过粘坑“铁扇关门”至汶水村,大田片的同学从西北的七目嶂下出甲水河水口至汶水村,汇合后顺着潭下河岸一路往北走,马不停蹄苦行7至8个小时方可抵达学校。
今日聚会以车代步,同样的走向,不一样的感受。昔日乡村小道彻底改观,全部由宽敞的水泥硬底路面取代,小汽车、农用车、摩托车在路上轻快地穿梭;原先破败的村庄焕然一新,到处是欣欣向荣的乡村新景象。回想当年,同乡校友相约结伴,肩挑书包米食,朝着学校方向艰难行进,村陌小道,路面坎坷,凹凸不平,晴天沙砾扎足底,雨天泥水交融,举步维艰,但我们还是以苦为乐,躇踌满志,心里装着远大理想:读书报国,振兴中华!
车在路上走,人往远处望,寻觅着记忆中的沿途风物,如杞水岗的三棵松、松风凹的茶亭、潭下揽角桥、圩口榕荫、白旱长圳、百安小桥、学赖坝茶亭、武状元围龙屋,高车头和城西南的高架木桥等等。这条路径曾经是古长乐县城经长布至永安县城(紫金)的驿道,沿途共有6个驿铺(驿站)。据《(康熙二年)长乐县志》记载:“西南路之铺由县前二十里至邹公(地名),由邹公而潭下,而杞水,而柏树,而长埔(布),皆二十里,而至永安之姜輋。”遗憾的是,如今目及之处风物幸存者甚少,所剩无几。也许新生旧去,新事物总是代替旧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使然。
由于家校相隔太远,长布籍学子一般在寒假、暑假和春、秋农忙假才回去与家人相聚,其他时间都留在学校。粮食多半兑换成票证在城里就地购买。我们每每回家或返校一趟,如同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般,长途跋涉,风雨兼程,百余里的路一天走完。午餐多在途中的潭下圩国营饭店解决,家境好的同学花3两粮票2毛钱吃上一口热饭热菜,家境不好的同学取出从家里带来的饭团用饭店的免费开水一泡就充饥了。
为避开白天太阳蒸晒,我们有时选择“走夜路”。这多半是学校统一宣布放假的时候,各个宿舍相互传递信息,集中后统一出发。阵容大,胆气足,路上互相照应,有说有笑,不知不觉就到家了。有一年国庆节,学校宣布放假,十几位同学乘着夜色赶路回家,走到潭下百安村的时候已是夜半时分,宁静的山村被我们的脚步声惊醒了,全村上下的狗“汪汪”地吠起来,此起彼伏,首尾应和,好不热闹。有位民兵以为村里出了什么事,持着枪(当年民兵值勤配枪)追赶上来,近前一看才知道是赶夜路的“学生哥”“学生妹”。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不觉毕业50多年了。回首当年,思绪万千,学路漫漫,岁月悠悠,苦乐年华,刻骨铭心。“苦心人,天不负;有志者,事竟成。”我的同学们走出校门后虽无惊人的壮举和成就,但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爱岗敬业,勤奋工作,默默奉献,大多成为单位或行业中有担当有责任的业务骨干或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