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排档 2023年08月30日  

□黄育兰

 新家离工业园很近,那一带有不少宵夜大排档,去年夏天装修期间时常经过,被浓郁的人间烟火气吸引。这里有个只属于深夜的小面摊儿,叫淮南牛肉面,摊主是一对年轻夫妻。面摊儿开在路口拐角处的路灯下,紧贴着一处厂房东南角院墙。

 晚上10点左右,摊主夫妇刚刚支起摊子,木案板安放在三轮车后斗上,紧挨着案板的是个废油漆桶改制的炭炉子,炉子上放着个滚着沸水的大铁锅。案板上发好的面团盖了一层保鲜膜,男人揉面、擀面、切面,手中的刀在案板上一阵翻飞,眨眼间一把面条已贴着锅沿滑进翻滚的热水里。旁边一个稍细些的铝皮桶蜂窝煤炉,炉上是个不锈钢大盆,热气从盆里的酱牛肉、炸豆腐、大白菜、海带卷缝隙里咕嘟咕嘟冒出来,诱人的香气若一条长长的手臂,伸到人行道上,把晚归空着肚子的旅人、滴滴司机们拉到蔷薇花下的小桌旁坐下。筋道的面条、酱香的黄豆、火红的油辣椒也成功俘获了我,每次经过都挪不动脚,非得吃下这碗鲜香辣的牛肉面,吃出一头热汗来,才算作罢。

 前段时间,妹妹说许久未见她的小外甥,正好同事邀约回丰顺。出高速后,她同事家与我家不顺路,便让我去接她。出门的时候瞧见天气挺好就骑了共享单车,想着时间尚早,正好可以带她到附近逛逛。不想接到妹妹没走几步,大雨便劈头盖脸打下,她惆怅没地方躲雨,包里的衣服怕是要遭殃。这时,淮南牛肉面灯箱模糊的亮光,瞬间让我心里有底了。和妹妹放下车,把装衣服的包包捂在怀里,踩着脚下的积水,冲进面摊临时搭的遮雨棚里。

 棚子里摆放了四张小矮桌和马扎椅,狭窄的过道里,坐着站着十几个人,有吃面的,也有避雨的,加上锅灶用具,想转个身都难。我和妹妹在最里面的小桌一侧坐下,和两个年轻人拼桌,两人脚边立着拉杆箱,不知是否远行归来。我坐在两片雨布连接处,雨水顺着墙边的蔷薇花丛不时滴落在我后背上。和妹妹每人要了一碗牛肉面,敞口碗,从沸水里捞出热面,加一勺酱黄豆、一勺油辣椒、一勺酱牛肉、几根油菜。这火红碧绿金黄的一碗面吃得正带劲儿,听得摊主喊:“大家往中间躲一下,脚底下要掉水了。”没弄明白什么叫“掉水”的我们,跟着端起面前的碗,把包包放在桌子上,往中间凑。摊主站在棚下用一根木棍使劲撑起顶棚正中,让顶棚中间聚拢的雨水从四周流下,等雨水顺低处流干净,大家复又坐下。摊主洗一把手说:“赶上这么大的雨,过会子就得收拾,要不雨水积得多了,顶棚就得塌架。”

 面吃完了,雨仍在下,不断有人挤进棚子里,后来进来的人多是避雨的。不是很忙的摊主夫妇有一搭没一搭地跟人聊天。

 “对,我们是安徽淮南的,这面摊十几年了,只在夜里出摊儿。原来是我跟父亲做,孩子大一点儿后,媳妇从老家过来,就我俩干了。”

 “这面、黄豆、辣椒都是从老家带过来的,没什么讲究,做的就是老家的味儿,让夜里过往的客人吃个热乎。这附近也有不少人好这一口,有几位常客不在这地儿住了,还特意深夜回来吃碗面呢。好来,加海带,人多过不去了,大哥帮着给里面传一下,谢了啊!”

 这个拥挤的塑料雨棚,在扯天扯地的雨幕里,如一艘小船擎着一盏灯的温暖,在狂风暴雨中飘摇了一段行程后,抵达了岸边。人们走出雨棚,跺两下脚,伸伸胳膊,拍打几下行李箱上的雨水,不多会儿消失在路口和车站。

 我先生担心雨后路滑,特意开车出来接我们。沿榕江北河转悠一圈,我猛地想起吃的面还没付钱,雨停了就跟着大家跑出来了。我一溜小跑赶回去,把20块钱交到正在煮面的女人手里。

 “这么晚了,不用再跑这一趟,下次再来捎过来就行。”女人说着,捞起一碗面,问客人加些什么菜。我往里一瞥,这会儿又有新的客人,坐了刚才空出来的座位。

 这个盛夏的夜晚,我又坐在了绿蔷薇下的小桌旁。新挂了一圈霓虹灯的“淮南牛肉面”小灯箱,在我对面的三轮车架子上,闪闪烁烁。小桌旁的食客,有匆忙赶路的旅客,也有念着这碗面的故人。摊主一眼认出我,远远朝我喊一嗓子:“妹子,还是来碗面吧?”

 “对,微辣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