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镇平学宫棂星门。(钟苑娴 摄)
● 丁思深
乡贤祠即祭祀乡贤的场所。在明清时期,乡贤祠祭祀非常盛行,随着乡贤祠位置的固定,逐渐成为文庙祭祀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康熙《镇平县志·卷一·舆地志·儒学》载:“棂星门内……西为乡贤祠。原祀南齐处士程公旼,配以徐、李、宋三公。”而时间延及到乾隆四十八年时,乾隆《镇平县志·典礼志·秩祀》中记载:“祭乡贤之礼,立祠在棂星门之西偏,奉祀南齐处士程旼,明贡生、龙南县知县徐嘉祉,庠生、赠编修李鹍,庠生、赠亚中大夫杨孟昌,廪生宋翰,举人、分水县知县徐铿。亦即于上丁日分祭,行礼与祭品均与名宦同。其未请入祠者,载《人物志》。”
镇平的乡贤祠由原祀程旼、徐铿、李鹍、宋翰等四人,到乾隆时期再增徐嘉祉、杨孟昌两人,共六人。
程旼,人所共知。他素以忠信结人,人服其行谊。里有争者,咸质成之,旼为之辨曲直、喻顺逆,愧悔而还,或望庐刻责焉。后人思之,名其都曰“义化”,乡曰“程乡”,源曰“程源”,“复以名县”。程旼被尊为“客家人文之祖”。
李鹍,是平远增生,李二何之父,因李二何而赠编修。生在平远刚刚建县之时,人文未振,李鹍力倡理学,称经师。乡民以保甲之役因而困窘者,非常迫促。李鹍为他均平负担,以免负担不均衡;有喜欢越出常轨行为的人想挑起事端,李鹍默默地感化他。崇祯十年,督学曾化龙题祀乡贤祠。
杨孟昌,是平远庠生。生性至孝,父母有病,自己亲为祈祷愿以身代,和兄弟相处友爱尤笃。自己拿出钱财设立蒸尝,或拿出银钱周济聚居的同族亲属。遇到灾荒战乱,想办法保御村里,一乡安定无事。还施粥给饥饿者免致饿死,救活了数千人,村里人都称颂其道德高尚。
以上三人,从籍贯上来说是平远县人。在镇平的乡贤祠中崇祀这三个人似乎有点对不上号,其实又应在情理中。镇平和平远都原属程乡,镇平又是从平远分出,所以,这三个人都与镇平沾亲带故,有渊源关系,只是割里分疆后才成了邻县之人。何况,乡贤能体现地方光辉的历史,可以显忠良、仰眷德、维风教,化民导俗,激励后人。只嫌其少,不嫌其多,多多益善,何乐不为?况且还有督学的祭祀呢。
徐嘉祉,号梅林,石窟人。天性孝友,年九岁,执母丧一如成人。继母性严,竭诚事之,能得欢心。贼黄镛寇其乡,跪乞全母,贼异而释之。待异母弟,让产取瘠,尤笃友爱。俗以浮屠、燕宾客为敬礼,嘉祉独否。居丧哀痛蔬食,人多化焉。由恩贡宰江西龙南,廉且仁称。岁饥,捐俸赈济,全活甚多。不二载,乞休林下,设家塾以训后进,学者翕然宗之。祀程乡、平远、镇平三县乡贤祠。
徐铿,号幼林,嘉靖己酉举人。任广西罗城令,罢冗役,蠲逋赋,复土酋侵地三里,罗人刻石以志。以母忧,归庐墓三年。补分水令,厉禁渰女及轻生者。境内虎患甚烈,为文驱之,得三虎以殉。祀分水名宦祠。嘉靖间,新设平远于豪居林,铿上书当道,谓宜建石窟,议不果行。发愤著书,谓六十年后必复改县,嘱孙裔献遗书就其宗祠建县署,即今署地也。人服先机之哲。崇祯年间,督学吴贞启、何三省前后檄程乡、镇平,祀乡贤祠。
宋翰,字易梧,龟浆人,实则为嘉应州白渡前人。设县前其地属镇平,至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始改隶程乡。宋翰年幼时得到了郭青螺的赏识,每次考试都获头名。宋翰父亲病了,他衣不解带者一连几个月。作为一个乡村教书先生,大多数学有成就,而且将教书得来的报酬都分给兄弟和族人。人们都十分敬重他,即使盗贼侵扰都互相提醒不要去侵犯他。人们都说其他有程处士的遗风。顺治十三年,省督学钱朝鼎题祀乡贤祠。
以上三人原本就是镇平人。三人也是经过公推程序经督学审批而崇祀的乡贤。徐嘉祉在程乡、平远、镇平三县崇祀。徐铿程乡、镇平崇祀。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公推乡贤人选,在镇平没有把蓝奎推举上,反倒程乡把蓝奎当乡贤崇祀。
乡贤祠“可以显忠良,可以仰眷德,可以维风教”。乡贤祠举乡贤功德,风励民俗,是国家教化体系的一部分。但是,乡贤祠举行日久,地方的、民间的、家族的力量运作其中,出现了攀援、冒滥之弊。
祭祀乡贤的传统,在一些地方至今仍延续着。例如,在客家人比较聚集的台湾新竹,当地一位已故中学校长因推动教育发展有功,经审核通过,入祀了当地的乡贤祠。而随着历史的变迁,在文庙中仍保留有乡贤祠的地方,现在已经改作他用了,或者“铁将军”把着大门锁闭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