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四百年了,李姓围龙屋保存完好,屋前的池塘倒映着屋后的山峰。

深山里的围龙屋安静矗立,历尽沧桑。

围龙屋这扇历史悠久的门,迎来送往每个人。

围龙屋正大门上方写着“廷选李公祠”。

最兴旺的时候,围龙屋住了200多人。

郭阿婆已习惯了与围龙屋相伴的日子。
●文、图/何志林
早在2011年的4月21日,我乘坐省公安厅的直升机在执行特殊任务,从大埔飞回梅城的途中,当飞机离开大埔境内来到梅县境内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大山深处有一座很大很壮观的客家围龙屋,就顺手用相机拍了下来。一直不知道这座围龙屋具体在哪里?叫什么屋名?前些天当我再次翻出这张照片,好奇心起,要去了解一下这座围龙屋。根据地理位置,从网上地图查找到这座围龙屋就在梅县区雁洋镇三乡沿边村梅丰(峰)。4月29日,我专程来到实地了解这座深山老林中的围龙屋。
这天一大早出发,开车一个多小时终于找到了位于梅县区雁洋镇三乡沿边村梅丰(峰)的这座大围龙屋。原来这是一座李姓围龙屋。据了解,由一祖屋(堂屋)、六横屋、四围龙、一门坪、一池塘组成,100多个房间,占地面积约5000平方米。沿边村李姓围龙屋有三围半的围龙,结构布局比较合理,第一围全部都是厨房,第二围既有厨房也有卧室,第三围(上下两层)全部都是卧室,三围外面还有不完整的第四围也几乎是卧室。第四围是新中国成立后建造的,前三围是明清时期建的,距今已有三四百年的历史了。
在现场看到,这座李姓围龙屋是典型的泥砖屋,除了墙基用石头砌成外,其他几乎都是用泥砖砌成,外围的墙则是用黄泥夯实的泥墙屋。我看了半天,又问了住在围龙屋的老人家,竟然没有这座围龙屋的屋名,只有在围龙屋的正中大门上方写着一行字,从右至左念是“廷选李公祠”。围龙屋没有什么装饰,简朴得不能再简朴了。
见到了一位老阿婆,我们向她了解围龙屋情况,老人很高兴地跟我们聊了起来。阿婆姓郭,今年82岁了,看上去身子骨还很硬朗。她带我到整座围龙屋前后进行参观。我和她交谈中了解到,她自小嫁到这里,养育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个儿子、女儿在外地工作,有个儿子留在老家当地的学校做老师,常回来跟阿婆一起生活。据说,三乡沿边村李姓祖先12世从丙村龙舌上迁到沿边村开基,现已发展到27世,繁衍了15代,三四百年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兴旺的时候这座围龙屋有两个生产队200多人,共有40多户人家。绝大部分人家都有直系或旁系的海外华侨,华侨人数多达300多人。如今,年轻人、小孩子都搬到圩镇、城里去住了,平时还有20多位老人常住这里。每逢节假日,还是有好多乡亲回来看看的,也是热闹。房前屋后的屋檐下见到很多摆放整齐的木柴,住在这里的大多数人家还是烧柴做饭为主。
据了解,“廷选李公祠”在梅县雁洋三乡是数一数二的大围龙屋。围龙屋的“靠山”不高也不宽,整座山的山形为标准的“头大尾细”的“棺材形”,所以以前习惯将此地称为“棺材峰”。新中国成立后,觉得地名不雅,便改名为“官梅峰”,再后来干脆就叫“梅峰”,今看到门牌上写的是“梅丰”。
郭阿婆还带我去围龙屋的后山转了一圈。后山比围龙屋的屋顶高不了多少米,山顶比较平坦,但林木茂密,以松树为主。郭阿婆说有位勤快的老人经常在后山除草修路,形成一个天然的活动场所。再看围龙屋门前的半月形风水池塘,宽度仅比堂屋稍大一点,半径不足10米,与三围半的围龙屋比起来,显得小了点,也许是整个围龙屋地处山顶高处,水源不足,没有必要做那么多大的池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