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秋 端午佳肴 酿苦瓜 2022年06月01日  

小时候,酿苦瓜是一道大菜,基本是到了端午节才有可能吃上一次。每一次酿苦瓜,都是全家动员,上上下下齐动手,里里外外共合作,其欢欣程度不亚于过年。

 酿苦瓜,并非只是把猪肉塞进苦瓜里,对于这种敷衍的行为,我一贯是不屑一顾的。这不仅是对酿苦瓜的曲解,更是对客家传统美味的不尊重,丧失了“酿”的精巧。“酿”之一字,不但是对工艺的考究,其材料搭配也充分体现了客家人的智慧。

 苦瓜切成段后,掏芯挖核的活自然都是小孩子的事,若是偶然遇到一条红囊苦瓜,那可就是捡到宝了。小心翼翼地把每一个核完完整整地掏出来,把每一丝泛着粉色的瓜肉毫无遗漏地刮下来,然后直接用双手捧着瓜核,找小伙伴们炫耀去了。在他们垂涎的艳羡中,大方地分他们一人一瓜核,大家一起美美地吸啜包围在瓜核外面的那一层红得发光、在植物学上被称为“假种皮”的、柔柔嫩嫩的囊肉,品味着那异常难得的顺滑与甘甜,满足程度不亚于吃上了大白兔奶糖。在当时,正常情况下,苦瓜总是远远未到这种成熟度就早已被摘取了。只有在端午节,家家特意留了存货以备酿苦瓜之用时,才会偶然有几条红囊苦瓜,被我们当作难得的零食。

 当然,对于酿苦瓜这道大菜,小孩子的挖核吃囊只是前奏罢了,馅料的配置才是大戏。糯米是必不可少的,没有糯米的酿苦瓜都是缺少“灵魂”的,馅与瓜彼此无法融合,互相排斥,生硬而且顽劣,始终没有摆脱“苦”之一字。而且糯米性温,可以很大程度消解苦瓜的寒凉性,避免体弱之人吃后不适。白眉豆则是锦上添花之物,可以促消化,以防糯米吃得太多而产生积食,可以让人敞开肚皮大吃一顿。相比于糯米和白眉豆,猪肉、鱿鱼、香菇反而是次要的。但是,千万别以为这是兴宁贫穷落后或者“孤寒”吝啬的原因。对于苦瓜来说,鱼肉菇类,真的只能是调味品罢了。

 糯米、白眉豆入清水浸泡30分钟左右,捞起沥水后与其他馅料一起炒熟,盛于盆中待用,接下来又该小伙伴们上场了。“调羹”是大人们的斯文,小孩子直接用手抓起馅料使劲往苦瓜筒里灌就是了,如果允许的话,我想就算是用脚踩也是在所不辞的。总之,就是要尽可能往筒子里多酿点料,若是不熟手的人,就很容易把苦瓜筒撑爆,招来大家一阵嘲笑。更有经验的人,还会用热水烫一下苦瓜筒,使之略微软化,不容易破裂,也可去除苦瓜的青涩味。

 苦瓜,乃菜中君子,苦后回甘,韵味无穷,而且绝不会把自身的苦味传给馅料。经过文火慢炖,苦瓜吸收各种馅料的优点后,渐渐化苦为甘,绵而不烂,入口即化,吃后两颊生津。恰到火候的酿苦瓜,是可以用筷子夹起整个瓜筒而不断裂,但只要筷尖轻轻一挑,瓜皮就会纵向开裂,凡是会横向烂断的酿苦瓜,都是火候太老的缘故。酿苦瓜虽是一道菜,但我却每次都将之作为主食,一筒又一筒,吃到饱为止。有酿苦瓜的餐桌,鸡鸭鱼肉统统只是陪衬。

 在我小时候,想吃一顿酿苦瓜很不容易,毕竟苦瓜的季节性很强。现在,依托于技术及设施的发展,苦瓜的生产完全打破了季节的限制,几乎天天都有苦瓜上市,想什么时候酿苦瓜就什么时候酿,酿苦瓜已经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家常便饭,再也不用苦苦期盼。但是,作为一种客家传统美食,不管其珍贵还是普通,我们都需要一如既往地灌注自己的真心与虔诚,去制作好每一盘酿苦瓜。苦瓜虽苦,但却苦尽甘来。传承美食,不仅仅是传承个样子,很多时候,对待美食的态度就决定了手艺的高低。这才是传承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对于酿苦瓜,每一个游子大概都想说一句话,那就是:迄今为止,我吃到的最好吃的酿苦瓜就是家乡兴宁味道的酿苦瓜!当然,对于其他美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