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笔者几乎每年都要翻翻那厚厚的书页,抱抱这本最爱的“大块头”——我的最爱——《平凡的世界》。年年岁岁一本书,岁岁年年悟不同!
这样一本好书,写的是孙少安和孙少平兄弟俩作为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的生活。我尤其喜欢孙少平,他身上始终昂扬着精神的高贵,挥洒着灵魂的自由!因为,书是他的领路人,是他的伴随者。
孙少平的奋斗史离不开书。少年时代,少平去润生家,润生妈妈夹鞋垫子的书引起了他的注意,借回来看得痴迷,以致忘记了干活,招来老父亲的埋怨。高中时期,恰逢上山下乡运动,学校经常不上课,少平借机溜到县图书馆看书。在书中,他忘掉了饥饿,忘掉了贫穷,忘掉了屈辱。哪怕是到黄原当一个揽工汉,少平都没有放弃读书的兴趣爱好,他向诗人贾冰借书,向田晓霞借书……晓霞曾觉得少平身上有很不一般的东西,这其中有一种东西就是爱看书!
少平三兄妹都有读书的天赋,如果不为家庭条件所限制,兄弟俩都能像妹妹兰香一样,靠读书跳出“农门”。少安身为老大,早早辍学,担起家庭的重担,从此没有再摸过一本书,但靠着脑瓜子灵活,加上勤劳肯干,成了农村变革的先觉者。少平念完高中,也打道回府回到农村,但走的跟少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路。他虽然离开了课堂,却从未放下书本。他做着社会最底层的工作,身边始终放着一本书,从不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一直保持学习的上进心。眼界的开阔,知识的深度,让他对所经受的苦难有哲学般高度的认识。少平曾给妹妹兰香写过这样一封信:“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而正是生活考验的不断加剧,知识视野的不断拓展,造就了孙少平如保尔般的工作热情、和圣徒般的道德修养,让他成为书中最出彩、最具感染力的人物。
孙少平的感情史同样离不开书。他和郝红梅两个人家境极度贫寒,上学在食堂吃饭,在众人散尽时才去取自己那两个黑馍。他们因一本《红岩》结缘,只要孙少平看过的书,就借给郝红梅看。一借一还中,两个年轻人因共同的辛酸,因同样喜欢书,寻找到了一些感情上的共鸣和温热。严格来讲,这还算不上谈恋爱。两人后来不了了之,也戏剧性地以一本《创业史》作结。孙少平跟爱人田晓霞的相识、相知、相恋,更是少不了书的“穿针引线”。当孙少平高中毕业不得不回农村劳动时,当时还只是同学的田晓霞一直给他寄书和《参考消息》,竭力提示他不要丧失远大理想。当他们在电影院门口重逢时,一把湖蓝色的自动伞,开启了少平迷蒙的湖蓝色梦幻之恋,也为这本现实主义色彩的书注入了些许浪漫。两个人同样在借书、还书中交往,只不过,现在的少平没有逃避,也没有自卑,广泛阅读带来的精神高度足以让他和晓霞骄傲地站在一起。故事的结局很可惜,晓霞因公殉职,少平为救工友身负重伤,最终他远离大城市,回到惠英嫂的身边。这是他圣徒精神的延伸,强大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感促成了他的选择,完成了他从平凡到伟大的过渡。
孙少平曾说过,“我是一个平凡的人,但平凡的人一样可以活得不平凡。”诚然,平凡之路,有书相伴,少平活出了自己的不平凡,走出了自己作为人的新道路。
□王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