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十五钗”的 雅文化探索 2022年02月11日  

阅读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的这本《红楼十五钗》,我既有惊喜,也有疑惑。最大的惊喜是,她通过重新梳理和分析《红楼梦》中庞杂的人物关系,提醒我们如何运用思辨和理性思维,去领略中国古代“大雅可观的高雅文化”,设身处地回到中国雅文化的历史现场,去关照我们自身的遭遇和心态。横向对比,教会我们怎样化解周遭的一些矛盾,并从心理学角度探寻我们普通人命运中存在的心理失衡以及如何理顺人生态度,从而通过求知,更好地“求存”。作为一名《红楼梦》研究者,欧丽娟教授娓娓细述“红楼十五钗”的古典命运以及她们的价值观的同时,不失时机地告诉我们:“当你遇到厄运或不公平的待遇时,应该怎样调整心态”具有极为生动的现实意义。

 我最大的疑惑是,多少年来,我们心中大观园的主要人物是正册里的“金陵十二钗”,何来“十五钗”?读完便知,原来是在薛宝钗、林黛玉、探春、迎春、惜春、李纨、妙玉等十二人基础上,另外添加了副册及又副册中的花袭人、晴雯和刘姥姥三人,构成欧丽娟教授此书的基调“红楼十五钗”。她在前言中也诙谐地释义道:“那些金钗们不是明星偶像,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个个饱满的生命,丰富的小宇宙。”书的开篇,从第一版块“贾宝玉有五个分身和重像”开始,到刘姥姥与巧姐的故事收尾,让我们跟着作者回到令人神往的文学历史现场,窥见传统中历久弥新与明媚如画的中国雅文化,并进一步通过刘姥姥的善举,延伸和倡导慈悲善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她援引薛宝钗的话:“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侩去了。”强调她崇尚中国古代贵族的“雅文化”,并言及贾宝玉必定要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走上一遭,就是为了领略“大雅可观的高雅文化”。证明她之于《红楼梦》的观点:《红楼梦》的基调其实根本就不是反封建礼教,而是认同和支持礼教的。

 我们从欧丽娟书中的这段话便可见一斑:“例如把林姑娘当成寄人篱下的灰姑娘,把王熙凤看成是心肠歹毒的反面人物,把薛家的皇商当作一般商人,把脱轨放任当作追求自由平等,把贵族看成暴发户,还有,把曹雪芹想要展示雅文化之美,以及最终却失落了这份价值而感伤哀婉误以为是反封建礼教。几乎所有人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作为一般最常见的出发点,竟然也往往就是终点,《红楼梦》便如此被套上了重重的误解。”按此脉络,借第二版块“林黛玉:成长中的文艺少女”和第三版块“薛宝钗:周全大体的君子风范”,详尽证明她们不折不扣的贵族身份以及她们不流媚俗的高贵人格。看得出,欧丽娟教授非常喜欢薛宝钗,而严重反感林黛玉,“扬钗抑黛”极为明显。加上她对王熙凤的颠覆性论述,佐证了她喜欢的一句话“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

 阅读《红楼十五钗》的同时,我了解到,台湾大学欧丽娟教授此前关于《红楼梦》的公开课,业已成为哔哩哔哩网站、网易公开课和喜马拉雅等几个大平台的现象级节目,点击率高得惊人。她研读《红楼梦》长达二十多年,著述等身不在话下,推出《红楼十五钗》亦在情理中。她说:“传统社会和现今世界十分不同,古人的思想、感受和所关心的问题与我们截然不同……那就注定带着先天的隔阂。”

 她认为许多年来,诸多刻板印象往往把《红楼梦》简单化了,其中的人物被贴上标签,变成一个个单薄、苍白的影子,早已不复曹雪芹所给予的立体、活生生的样貌。她便通过《红楼十五钗》教我们重新理解人性的复杂,尤其《红楼梦》当中的女性角色,如何更坚韧、更高贵地面对人生。

 她带我们回到中国雅文化的历史现场,那份辛酸,那份历史性的无助,都有利于正确对待我们自己眼前的人生……

 □李庆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