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崇正总会 客家社团的百年沧桑 2021年12月16日  

香港崇正总会会徽

香港崇正总会的相关资料

1921年9月29日,香港崇正总会成立。

●林文映

 香港崇正总会成立于1921年9月29日,是全球创办时间最早之一、影响力巨大的客家社团,为联系和团结当地客家人做出了大贡献。香港崇正总会也是全球最“富有”的客家社团之一,在寸土寸金的香港拥有很多物业,包括写字楼大厦、工厂大厦、学校……为应付租务及物产管理,还专设“会产信托管理委员会”。笔者借今年香港崇正总会百年华诞的时机,祝福该会揭开新的篇章,重整旗鼓再出发。

 一

 香港崇正总会这个对全球客家影响巨大的百年社团,史料库存丰富。笔者曾经陪同台湾“中央研究院”黄宣卫教授,“台湾中央大学”客家学院张翰璧教授、王俐容教授,台湾交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黄信洋博士,马来亚大学华人研究中心主任黄子坚教授,日本学者河合洋尚教授等一批学者,翻阅了崇正总会堆积如山的书刊信笺。笔者走访过海内外不少客家社团,会藏资料之丰富者,以崇正总会为最。

 香港崇正总会的创立者,有众多客家英杰,本文略数几位。

 最早的发起人是赖际熙。他同时亦是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创始人、香港图书馆业的发起人。赖际熙原籍广东增城,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的进士、钦点翰林,曾经担任国史馆总修、总纂。后侨居香港,受聘于港大,据说当时是港大唯一不懂英文但受推崇的学者。他在1921年筹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同年组建崇正总会,历任会长达13年之久。 1923年赖际熙创建学海书楼,致力弘扬国学,尤其重视经、史文化,著有《崇正同人系谱》《赤溪县志》《增城县志》,孜孜不倦地传播中国文化,殊为难得。

 值得一提的是, 《崇正同人系谱》全书十五卷,约30万字,共分八类:源流、氏族、语言、礼俗、选举、人物、艺文、丛谈。该书全面论证了中原先民南徙而渐成客家民系这一史实,理清了客属繁衍生息的发展脉络,被学界普遍认为是客家学的开山之作。

 香港崇正总会的另一位重要英杰是客家学泰斗、兴宁籍学者罗香林,他在清华大学历史系求学时师从梁启超、王国维,1949年来港,先后在香港中大新亚书院、香港大学执教,桃李满门,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罗香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除了《客家研究导论》《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汇篇》等开创性著作,罗氏对唐史、百越源流、族谱学亦功力非凡,其通史类著作包括《中国民族史》《中国通史》《唐代文化史》《明清实录之西藏史料》《中国族谱研究》《流行于赣闽粤及马来亚之真空教》《百越源流与文化》,等等。

 香港崇正总会自成立之日起,就非常重视与世界各地客属组织的纵横联络。20世纪30年代前后,万金油大王胡文虎接棒出任崇正总会会长。胡文虎是祖籍福建永定的客家巨富,同时还兼任新加坡客属总会长。在香港崇正总会的巨大影响下,海外许多客属会馆,包括纽约、檀香山、旧金山、古巴、荷兰、利物浦等地的客家同乡团体纷纷更名为“崇正会”。

 客家人的家国情怀,日月可鉴。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香港崇正总会成立救济难民委员会,拨款捐资救助难民,崇正总会会长胡文虎先生还将自己创办的重庆《星渝日报》设备全部捐献给《新华日报》以鼓舞民众。

 崇文尚武是客家传统。除了赖际熙、罗香林等学界巨子,戎马一生的将帅众多。譬如原籍广东始兴,曾经担任国军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20世纪60年代出任香港崇正总会会长,后来又谦让陈济棠的文胆林翼中做负责人,自己退居二线。

 另一位在抗战时期功勋卓著的韶关籍客家将军薛岳,亦是香港崇正总会的创办人之一。薛岳还在台北发起成立世界客属总会,创会宗旨是加强属人团结,传承客家人果敢、刚毅、刻苦耐劳的精神。

 1980年,张发奎在香港病逝,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叶剑英获悉后即致电其家属,“惊悉向华将军逝世,不胜哀悼。乡情旧谊,时所萦怀。特电致唁,尚希节哀”。

 二

 香港崇正总会的历届负责人,还有担任会长兼理事长长达四十年的黄石华先生以及胡仙女士、刘皇发先生等。这些客家精英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弘扬客家精神,振兴中华,促进两岸关系作出了卓越贡献。譬如,崇正总会在香港回归前的1996年,在北京举办了“孙中山与客家精神”研讨会,引起海内外广泛关注。

 1971年9月,香港举办首届全球客属恳亲大会,发起人正是张发奎将军。所谓“有海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从那年开始,客属恳亲大会由全球客家的聚居地轮流主办,两年一次成为惯例,从未间断。今年9月轮到加拿大万锦市,但因疫情顺延至明年。

 百年回首,崇正总会以香港作为起点,在欧洲、美洲、东南亚都设有分会,为全球客家人的大联合、大团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