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乡行 2021年11月16日  

●文:徐尖兵 图:朱紫球

 初夏,与友人乘车到韩江之畔黄金竹乡走一趟。产溪两岸“砍不尽的黄金竹”,绵延十几里竹海一片翠绿,在闷热的夏风吹拂下,竹子枝头弯着腰,频频向人们点头示意,欢迎游客的到来。

 我们沿产溪顺流而下,在产溪上游的龙鲸河,十几年前利用水源与地势落差开发水上漂流项目,数十人在此就业,餐饮生意热闹了起来,山区土特产销路扩大,带旺了当地经济。

 在产溪中游,人们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建起几座梯级电站。电站水坝上游形成几里长的山塘,偶有水鸟在山塘边啄食,竹林里鸟儿在对歌。竹头阴凉处,有几位垂钓爰好者蹲在那里,聚精会神地等待鱼儿上钩。

 原来产溪涨大水形成的沙丘,筑水坝后变成了小岛,岛上种有不少桃树,人们便叫它桃花岛。从公路旁竹林下去,走过摇摇晃晃的人造浮桥才能到达。

 走在竹乡双车道水泥路面上扎实又稳妥。圩镇周边道路已铺上柏油,农村早几年已实现了“村村通硬底化公路”,国道G235线贯穿镇境南北,黄金大桥横卧产溪,新建水面桥加高加宽,不再贴“水面”了,新规划的梅潮高速、大丰华高速经过小镇,届时,交通将更加便捷。路通财通,修缮一新的四点金、下山虎客家民居旧貌换新颜,洋房别墅点缀在农村乡间亮眼夺目。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了临近黄金圩的清溪村。只见四周绿竹苍翠,一座依山傍水,三堂二横古色古香的客家祠堂“绍阳书室”就在眼前。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第11世孙丰山万五朱公,为避战乱,于宋末元初在此创建。走进“绍阳书室”,几百年风雨侵蚀使祠堂留下岁月年轮。祠堂内墙上挂有《朱子家训》《朱子格言》等条幅。700年来,朱熹后裔谨记《朱子家训》,崇文尚德,传播朱子文化,朗朗书声余音绕梁。至今,仍不定期举办读书会、诗歌朗诵会,书香四溢,成为新时代农村文化宣传阵地,不愧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活标本。

 历史上黄金下三乡都是水涝低洼地,种植水稻往往两造一收,但却是适合种植竹子的地方,三年即可砍,五年即成林。穿行于十几里难见天日的竹海,阳光透过密集竹叶的空隙,一束束光线照射在潮湿的竹林小径,行走其间静谧无声,只有那风吹竹林沙沙沙的声响。

 卖竹子和竹制品成为村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村民砍伐竹子扎成竹排,沿着产溪顺流漂到留隍、潮州、汕头,放排阿哥站在竹排上也会唱一唱“小小竹排江中游……”。辛苦的是冬季水浅沙滩多,放排阿哥只有跳进水里疏通河道,推送竹排下溯,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只得呷口米酒暖暖身,长此以往练就会喝酒的本事。

 而今,竹乡屋前厅堂里堆满竹制品的情景已远去,农村里偶有老篾匠仍在重复着几十年的手艺,唯恐哪一天就会失传。那箩箩筐筐曾经装满乡愁,填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