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黄遵宪曾向日本人推介 家乡殖产兴业经验 2021年11月15日  

大埔蜜柚(高讯 摄)

黄遵宪作为首批中国使节,于1877年随首任驻日公使何如璋出使日本,他惊讶地发现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进步之速,为古今万国所未有”。于是,他以史官自命,网罗旧闻,参考新政,先著成《日本杂事诗》行世,归国后再潜心发力著成《日本国志》,告诉国人应该借鉴日本的维新改革。使日生活是他一生最得意的时光,在政治、学术、文学三个领域都交出了不错的成绩单,日本人尊奉他为汉学导师,“仰之如泰山北斗,执贽求见者户外屦满”。

 在黄遵宪与宫岛诚一郎(1838—1911)的笔谈记录中,不时可见他在将日本学习西方明治改革的思想输入中国的同时,也输出中国价值和经验给日本人,“拿来主义”与“文化输出”两者并行并重。宫岛诚一郎精通汉诗文,当时只是明治政府的修史馆的职员,一个政治“闲人”,他家离使馆仅隔一条街,黄遵宪著述《日本杂事诗》和《日本国志》,需采访搜集材料、修订文稿,常请教宫岛,而宫岛也常常与使团切磋汉诗汉文,可谓邻居咫尺,相亲莫逆。黄遵宪跟宫岛诚一郎分享“吾土”(嘉应)土产清凉山茶、柚皮糖,建议日本应仿行吾土制果之法、养育制造之法以殖产兴业移风易俗,尤值得关注,这是驻外使节黄遵宪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的业绩体现。

 一、吾土制果之法优,能使物无弃材

 1879年8月,宫岛到使馆拜访公使随员沈文熒。黄遵宪给宫岛尝一别茗:“此茗别一种,味稍近日本。”宫岛问:“茗名何?”黄遵宪回答说:“此茶不名于世,仆家之土产也。出不多,外人无购者,名清凉山。”这让宫岛见识到中国茶的博大,不仅有负有天下盛名的武夷茶,也有地方名产茶,嘉应的清凉山茶口味近似日本的煎茶。宫岛听了之后说:“此茗是贵家之产,谨而拜味。”

 同年12月,宫岛携子到使馆拜访黄遵宪,想让儿子住在使馆里学习。黄遵宪又拿出家乡土产接待宫岛:“此果试尝风味如何?”宫岛说:“风味尤美,是何糖果?”黄遵宪说:“柚皮风干,以蜜煎之。”宫岛说日本南部也产有柚子,是白肉柚,味酸。而黄遵宪说嘉应多红肉柚,肉甜而爽。接着两人把话题转到制果之法,黄遵宪当仁不让,指出制果之法“吾国多日本凡数百倍”,在五部洲中“推首”,“吾土人为此种事,能使物无弃材”,但是,“收藏之法,精致之式,较逊外国耳”。

 屡以家乡土产待客,可见黄遵宪与宫岛情谊亲近。对于家乡土产的小零食,黄遵宪充满信心、深感自豪,同时也坦率承认不足。他真诚地认为,果皮加工成蜜饯,“物无废材”,这一吾土价值、吾土人的经验,正是明治政府殖产兴业之所需,日本“大可仿行之”。而宫岛对“贵家之产”的认同和赞赏,不是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

 二、吾土养鸡之法、池塘养鱼之法,日本大可学

 由柚皮糖而生发“吾土人养育制造之法”的话题,意犹未尽。黄遵宪接着告诉宫岛:“往者大久保在时,偶与论吾土养鸡之法,人家无不有之。所食不过食余,而岁出之鸡不可胜用。大久保颇为叹赏,以为是亦日本当学者。”改革家大久保利通(1830—1878)还在世时,黄遵宪就向他传授了“吾土”的家庭养殖经验,让民众动起来,生产自足。宫岛也认为日本应首学中国的养鸡之法。黄遵宪继续说:“日本食鱼为常馔,而价殊贵。吾土有种鱼之法,亦大可学。”介绍了广东的池塘养鱼法,家乡村村养鱼,户户养鸡养猪,自给自足,鸡、(淡水)鱼价格都比日本便宜。

 黄遵宪深入考察过日本的食俗。早期日本禁止杀生,明令不得食牛肉、鸡肉等肉食,明治维新后,学习西方文明开化,解禁肉食,倡导食牛肉能增强体质,重视殖产兴业。但是,当时日本的牲畜家禽养殖不发达,当家馔还是稻米和鱼。黄遵宪告诉宫岛,日本米和鱼均价高“吾乡”两三倍。与中国人食用五谷和猪牛羊鸡鸭鹅比较,日本食物资源单一。中国制馔,有煎、炒、炸、煮等方法,味厚而浓,而日本食物味太过淡泊,食鱼以咸腌和生吃为主,加工方法单一。黄遵宪关心日本人的餐桌,关心他们饮食的丰富和均衡,为让日本人的肉食得到发展,热心传授“吾土”养殖经验,为明治政府的文明开化、食俗革命助一臂之力。

 以上两则笔谈,均是土产外交,黄遵宪借家乡土产传播物无废材、家家户户动起来生产兴业、自给自足的经验给日本人学习借鉴,旨在关怀日本民生福祉、助力维新改革,可给当今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以启迪。外交无小事,区区零食、土产,不仅是拳拳相交、唇齿相依的礼物,也是输送中国价值的载体。

 黄遵宪是一个装着家乡走向世界的人,一有机会就推出家乡的土产,推出家乡经验,自信、自豪溢于言表,又不失客观平正。这是一个积极有为的外交官,胸襟广,格局大,情怀深,一方面主动学习日本先进的思想经验,善于发现日本之可敬可畏,以著述警醒国人改革自强;另一方面,不卑不亢地传播中国价值和经验,让世界看见中国,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细节上帮助日本文明开化移风易俗,其热心其大爱,赢得日本人尊敬和认同。

 (作者系嘉应学院文学院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