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 泥 砖 记 2021年02月26日  

  ◆肖剑梅

 最近,我回老家喝上了一位同宗老侄的迁居酒。老侄的新居是两层半的楼房,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是靠近老屋建造的。他的老屋,原来是生产队仓库的一部分。这个仓库是上世纪70年代的建筑,如今。此处还有不少由老仓库改建的房间。看见这所老仓库,看见这座泥砖屋,抚摸那扇泥砖墙,我不由地想起了当年建造仓库时打泥砖的一些经历来。

 1974年7月,我刚高中毕业返乡,就被大家推选为生产队的副队长兼辅导组长。不久,还被选为大队团总支部的宣传委员,当上了大队民兵营副营长,并兼任大队文艺宣传队副队长。一干就是一年多。到1976年春节后,我才走上了教师岗位,直到2012年提前退休。

 那时,生产队要建仓库,分成砍伐组、打泥砖组、基础组等。我是打泥砖组组长,还有3个组员。打泥砖,用的泥土一般是比较有韧性的,颜色暗红或暗黄的;还可以用田底或旱地上的泥骨土。首先要把泥块的深层土锄开,放水去浸泡几天,然后在土层表面铺上稻秆,牵大水牛去踏踩,这就是谓之“炼泥”也。然后就把这样的泥,一担担地挑到打砖坪里,由打砖人用泥砖格子将泥定型,造出砖块。这就是打泥砖的大致过程,俗称“打砖”。

 泥砖打出来后,排列成一行行,横竖有序,便以计算。一般要翻来翻去晒好几天。晒好后整齐堆放,用芒草或尼龙薄膜将其遮盖。当然,如遇雨天,是不能打泥砖的。因为被雨水淋湿的泥砖,容易破损破碎。一般需要放置1至2个月的时间才能使泥砖充分干燥。而不干燥的泥砖,砌上墙体后是容易变形的,也容易破损和破碎。所以,建筑的泥砖是一定要干燥的。

 起初,我一天只能做200块泥砖,待比较熟练时,一天也能做300块。砖格子,实际上就是砖模子,用杉木做成,有4×6×8规格和5×8×10规格的,是长方形的模具,前者一般是6至8斤一块,后者一般是8至10斤一块。

 打泥砖是个“累活”,常常累得人腰酸背痛,但休息一会儿也没事。总之,每天一定要打300块泥砖。要知道,建造一座200多平方米的仓库,要用上几万块泥砖。打泥砖还是个“脏活”。把一大团烂泥,用力地抓起,放入泥砖格子中,然后用脚踩用手摸,常常弄得人满身泥水泥迹,甚至头脸上都是。

 至今还记忆犹新的是,我们几个打泥砖组的人,每天中间休息时,听着收音机放出的悠扬音乐,摆出各自带来的米粄糕点,喝点儿米酒或者是黄酒,来几段东南西北不沾边的人和事,心情十分愉快。

 当时,除了阴雨天外,整整一个秋冬都在打泥砖,前后约有60余天。泥砖打完了,仓库的建造事项摆上了生产队的议事日程。不过,那时我就没有直接参与了,而是在大队部农田基建组管理施工项目,再后来我就走上了教书的新岗位。

 第二次打泥砖,是在1990年的冬天。当时,家里要砌筑一间猪舍。妻子牵牛去踏踩踏烂泥块,我便拿起砖格子来打泥砖。那时,寒风呼啸,气温只有6至8摄氏度,冻得人发抖。但我全然不顾,所想的只是赶紧干活。约打了几千块泥砖。待泥砖晒干后,农历的年底时,便开工建造。由我操作泥刀砌墙基和墙体,到封顶时才叫人帮忙。经过几天紧张劳作,猪舍的砌筑胜利完成了。从此以后,至1995年,妻子每年都会养几头猪,一家人的日子也过得十分有奔头。

 而今大部分的建筑都不用泥砖砌筑了,都是采用钢混或框架的结构来建筑。我所经历过的打泥砖等艰苦的劳作就只能储藏于脑海里,如今写下来,别有一种苦尽甘来的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