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08月28日  

●徐友德  黄凯达

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省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河砚和河南洛阳的澄泥砚登上文化舞台,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梅州虽然不出产砚台,但是经营砚台的文房四宝店大都有销售,只是品种较少以端砚为主,而且总体是低端砚台为多。我在调查采访之时,发现位于金山顶的沁贤笔行就有几方端砚,据掌柜李老板夫妇介绍,梅城使用砚台的书画家不多,因为使用墨条的书画家已经是寥若晨星,倒是一些收藏爱好者有时候过来挑选,但市场极为有限,销量不多,所以也不敢进更多的品种,老板还笑谈砚台正淡出大众的视野,估计往后要成了博物馆陈列的古董了。

李先根、吴云珍夫妇拿起一方砚台,介绍砚的使用要领在于磨墨,磨墨时要注意保护砚池和砚堂,新置的墨锭有胶性和棱角,不可直接拿来就磨,会损伤砚面。在使用新墨时,应在砚池施水,轻旋转墨锭,待墨经浸泡稍软后再逐渐加力研暦。

砚池是贮墨汁的凹下部分,又名砚海、砚泓、砚沼,或墨窝。墨堂是磨墨的部分,又名砚冈、墨道。

但砚不可用劣墨,如松烟墨杂质较多,质地不纯,用时容易划伤墨面。用油烟墨研磨完毕后,应将墨锭放到别的地方,不能放在砚面上,否则墨干后黏在砚面后,拔墨时容造成砚面损伤。新墨胶重,用时尤其应该注意。

砚用久了会不发墨,这叫“失锋”。原因有两条:一是砚面磨掉了锋芒,变钝而不发墨;二是使用含胶过重的墨,又不洗涤,使砚面胶结而失去锋芒。遇到这种情况时,应该重新“发砚锋”。具体方法有二:一是先将瓦片用松岩磨一遍,然后用磨光的瓦片轻擦砚堂,也就是磨墨部分;二是用姜汤浸泡砚堂,或用莲子壳擦拭砚堂,也可以用零号砂纸或细软砂石在清水中擦拭砚堂。这些就是“发砚锋”。注意的是只能磨洗砚堂,而决不可磨洗砚的其他部分,否则会磨损砚的皮壳包浆,甚至损伤雕刻的细部。

所谓“发墨”,指磨墨时不打滑,磨罢停一会儿,墨汁就会发光,如油似漆,明亮照人。这并非墨的作用,是砚令它这样的。如果砚面光滑,也就是“失锋”了,便无法有效地切割墨体了。

李掌柜说,砚台也需要养护,像人一样,需要滋润、需要饮水。平时不用时,每日都要在砚池中换置清水,这叫“养砚”。具体方法是:砚池应每日换清水,不可令其干燥。但砚堂,也就是磨墨处不能有水,以防久浸后不能发墨,使用砚台时,不能直接用养砚的水磨墨,也不能用茶水、糖水磨墨。这些水和墨相混后会使墨色大减,也不能发墨。热水会伤损墨,也不可使用。

古人说:“宁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砚。”砚台用过后,必须将余墨涤净,不可使之凝结在砚台上。否则,残墨干燥后会形成渣块,既妨碍研磨,又损伤笔毫,还会损坏砚面。这些渣块若与新墨相混,就不能下墨或发墨了。

洗砚台的时候可以用瓜瓤等物帮忙,但不可以用坚硬之物用力擦拭,以免伤害砚面。洗砚要十分的小心,盛水的器具宜用木盆。若在水泥盆里洗,容易碰伤砚台。洗砚应用清水,也可用中药半夏擦去墨,或者用丝瓜瓤、莲子壳慢慢洗涤。采用这些洗涤方法既能涤垢,又不伤砚。洗砚的水要干净,不可含酸碱性。水温要适宜,不可用热水、滚水、茶叶水洗砚。砚台要阴干,不要用纸类擦拭,纸屑留在砚台上,既伤砚,又会与墨相混。

砚的收藏要注意几点:一要避光。砚应避阳光直射,否则砚质出现干燥的迹象,日晒过久砚匣也容易干裂。二要远离硬物。玩赏佳砚时,桌上要铺毛毡或细软之物,不可使砚台重叠放置,以免碰伤。三忌涂蜡。不少制砚人将蜡涂遍砚身,有的还涂植物油,更有涂墨的,认为这样做可以养砚,给人一种滋润古朴的感觉。这些做法十分不妥,涂蜡后的砚台水墨不融,会不发墨。砚上抹植物油的做法也是不妥的,因为植物油属于慢干性油脂,多招尘土,使砚污秽不堪,会散发出一种怪味,还能产生霉变,在砚的表面出现一块块的霉斑。

告别沁贤笔行,行走在老梅城,看着各式各类的店铺经营着新颖的商品,感觉真是时过境迁,连之前文人常用的砚台估计不消数年,真要成为博物馆里陈列的古董了,人们也只有隔着玻璃才能遥想那消逝的曾经飘着墨香的一段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