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兴宁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揭牌。

反诈宣传“走千家”“入百户”。

复学第一课 宣讲“反电诈”。

反诈民警进乡镇传授反诈知识。

逮捕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图片均由兴宁公安提供)

●本报记者 罗玮
人人防诈:莫让骗子瞄准了你
伴随网络、电信、金融等行业的飞速发展,人与人之间距离不断缩小的同时,一些不法分子也动起了“歪脑筋”,电信网络诈骗这种新型违法犯罪形式也就随之出现。提起电信网络诈骗,你会想到什么?可以说出你所有身份信息的陌生电话?收到的那条诱导你点开的陌生链接?还是告诉你可以高额获利的投资方式……
翻开兴宁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简称“反诈中心”)梳理的七大高发电信网络诈骗套路,里面详细记录着各类真实案例与受骗过程,还有每个案件中惊人的被骗金额数。在梳理案件类型与受害人特征时,记者发现,案件中的受害人来自各个镇街、各行各业,覆盖年龄段广,受骗金额从数百元到数百万元。其中,被骗金额最高的案件发生于今年2月份的一宗虚假网站、链接、APP类骗局,兴宁市一受骗人受高利投资诱惑,被一步步诱导至虚假投资网站进行“投资”,先后转账十几次,最终受骗金额竟高达386.84万元。
看到如此高昂的受骗金额,在对不法分子深恶痛绝的同时,不禁有所反思,为什么电信网络诈骗持续高发,且总有人屡屡深陷?对此,长期从事反电诈工作的兴宁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反诈中队中队长张伟荣告诉记者,现在的电信网络诈骗属新型违法犯罪,“新”在套路随发展更新,“新”在被骗人群不断刷新,“新”在诈骗分子本身的成分也在更新。他说,如今网络诈骗的受骗人群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年人或者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从近些年发案情况看,高知人群和年轻人也成为了诈骗分子的主要套路对象。人人皆可成为目标,人人都要提高警惕。
联动出击:全链条式一网打尽
面对花样百出的诈骗套路,如何有效保护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营造“平安兴宁·法治兴宁”的良好社会氛围成了兴宁市委、市政府急需攻破的重要课题。今年,兴宁市首次建立由兴宁市委、市政府牵头,包括公安局、检察院、法院、银行等多个部门和单位参与的兴宁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同时,于3月31日正式挂牌成立兴宁市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中心(简称“反诈中心”),抽调成员单位轮流进驻反诈中心进行实体化运作。自此,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不再是公安机关“单打独斗”,而是由多个部门、单位联合开展行动,组建“反诈者联盟”,打的是整体战、合成战。
张伟荣告诉记者,当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从流程上来说是连贯的,从每一个犯罪环节来说却是分离的,这是一条彼此独立的犯罪产业链。因此,沿用以往的传统办案方式,往往只能打掉单个环节。如今以专项工作领导小组为统筹中心,以专项打击为抓手,对涉及电信诈骗上中下游、黑灰产犯罪进行全链条广角度精准打击,“从头到尾一锅端”,营造强大打击声势,让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无所遁形。
记者从兴宁市公安局了解到,今年上半年该局成功发起“飓风48号”电信网络诈骗专项收网行动,4月16日、23日,兴宁公安两次出动80多名警力分赴惠州、广州、深圳、东莞及兴宁辖区乡镇,抓获以袁某云等人为首的涉电诈团伙成员共17人,刑拘14人,侦破电诈案件55宗,涉案金额130余万元。在梅州市反诈中心的统筹下,6月22日,兴宁市公安局参与发起“飓风177号”3.25系列专案集中收网行动,在梅江区、兴宁市抓获4名涉嫌买卖国家机关证件、公文的犯罪嫌疑人,依法刑拘3人,取保候审1人。同时,以“飓风48号”4.16专案为突破口,不断深挖涉案线索,传唤涉案嫌疑人到案接受调查,于6月2日刑拘涉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嫌疑人陈某伟。
在此高压打击态势下,截至6月25日,兴宁市公安机关共捣毁电信网络诈骗窝点22个,打掉团伙3个,抓获涉电信网络诈骗违法犯罪嫌疑人38人,办结公安部下发线索14条,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50宗,为群众挽回损失30多万元。根据梅州市反诈中心推送的预警信息开展紧急劝阻,成功劝阻50多名群众避免了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反诈者联盟”的效果也初步显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兴宁市涉电信网络诈骗警情、立案数除在年初疫情的特殊影响下有反弹之势外,从5月起,涉诈警情、立案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5月警情数环比下降31.76%、立案数环比下降16.39%;6月警情数环比下降36.21%,立案数环比下降52.94%。
慧眼识诈:提高意识谨防诈骗
“近段时间以来,高压的打击态势对诈骗分子形成了震慑效应。”民警邢晓敏告诉记者,纵使民警工作干得再好,防诈关键还是要市民自己预防好。骗子采取广撒网的方式进行诈骗,打成百上千个诈骗电话,有百分之一的人上当,他们就“获利”丰厚,“所以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案时,人人都要参与,因为你可能就是下一个受害者。”
兴宁市兴田街道办事处综治办主任杨雪琼作为兴田街道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专项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兼联络员,每天忙完综治办的工作便会拿着反诈宣传资料到各个社区“溜达”。在长时间的反诈宣传中,她发现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通常分为“天上掉馅饼”和“天上降灾祸”两类,主要是利用受害人趋利避害的心理来行骗。“面对花样百出的诈骗手法,我们宣传反诈要落到实处,落到群众心里,不仅要多讲,关键群众也要多听、多看、多留心,如此才能筑牢群众心里的防护网,护好自己的‘钱袋子’。”市民曾利红是兴田街道的老居民,曾经接到疑似诈骗电话,三两句就能“中招”。如今在街道干部和派出所民警的一轮又一轮耐心讲解宣传下,防骗意识得到了有效提高。“骗子的套路千百万种,但只要涉及金钱类的,咱就多留心,这样被骗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了。”她说。
“诈骗是一种需要受害者配合的犯罪,想要天下无骗,提升防骗意识是关键。”反诈中心民警提醒各位群众,务必增强防范意识, 记住“四别”:别听、别信、别转账、别汇款,有疑问直接拨打110。任何情况下,切忌向对方透露自己及家人的身份、存款、银行卡、密码等信息;牢记三个“绝不”: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绝对不会打电话开展案件侦查,通知涉嫌犯罪、洗黑钱、贩毒等也不会通过网络或传真下达“法院传票”等法律手续;司法机关等执法部门绝对不会打电话要求市民转账汇款;绝对不会设立所谓的“国家安全账户”。此外,对于电信诈骗的阻断时间,大多数时候是以分秒计算的,一旦发现被骗,要第一时间拨打110报警。
记者手记
贪之所在 骗之所伏
在公安机关严打和群众防范意识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为什么仍有人中招?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找到的答案是:“贪”。
在兴宁市公安局反诈中心梳理出的七类高发诈骗套路中,除冒充领导、熟人的套路外,其余刷单诈骗、网络交友诈骗、网络游戏诈骗、虚假投资网站(APP)诈骗等形式均和“贪”字脱不了干系。不可否认,现在骗子的手段的确花样百出,但其实戳穿骗局并非难事。骗局始终是骗局,骗子之所以能够屡屡得手,无非就是抓住了人们贪心贪快贪便宜的心理。
所以对策也很简单:莫贪心、多留心。凡事理性面对,冷静思考,想挣钱让生活好一点就得踏实努力工作,想找到灵魂伴侣就得好好提升内在实力……人生的每一步都不是靠“天上掉馅饼”。想要“天下无骗”任重道远,只能依靠每一个人时刻保持警惕,做人不贪心,凡事多留心;万一被骗,务必报警。(罗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