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唐代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这首诗的大意是:日子过去了一天两天三天七天了,看来这世界的万物,马上又要发出嫩芽来了,而且刚好是在今日。远方的大雁由于胜利地度过了寒冬,正从遥远的南方飞回来,成群结队地在云端翱翔;这近处水塘里的鱼,则是破冰而出,透出水面来呼吸新鲜的空气。
立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与立夏、立秋、立冬一样,反映着一年四季的更替。立春,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正是这样一个美好的节气,撩拨着古代文人的文思,留下了许多赏心悦目的“立春诗”。
“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唐代张九龄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道出古人迎春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春的喜悦之情。“始见腊月初,立春又四日。白日走波波,肚里黑似漆。擂鼓上堂来,一字说不出。”宋代释道生的《偈颂二十二首之七》,也写出了立春的欢欣:时节循环,万物回春,人心莫不受鼓舞!又见立春,难道心头不涨起满腹春潮?
而南宋朱淑真的《立春古律》,更是把人们喜迎立春的情形写得惟妙惟肖:“停杯不饮待春来,和气先春动六街。生菜乍挑宜卷饼,罗幡旋剪称联钗。休论残腊千重恨,管入新年百事谐。从此对花并对景,尽拘风月入诗怀。”立春之日,挑生菜,卷春饼,剪幡胜,好一派迎春景象。
草木和水面最先感知春的信息:“律回岁晚冰霜少,春到人间草木知。便觉眼前生意满,东风吹水绿参差。”宋代张栻的《立春偶成》,年终时候春回大地,冰霜渐渐减少,春天到来草木是最先知晓。只觉得眼前已是一片生机盎然,东风吹来水面绿波荡漾。
立春节气是一种情绪的排遣,明代于谦的《立春日感怀》:“年去年来白发新,匆匆马上又逢春。关河底事空留客?岁月无情不贷人。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孤怀激烈难消遣,漫把金盘簇五辛。”一年年过去,白头发不断添新,戎马匆匆里,又一个春天来临。为了什么事长久留我在边塞?岁月太无情,年纪从来不饶人。念念不忘是一片忠心报祖国,想起尊亲来便不禁双泪直淋。孤独的情怀激动得难以排遣,就凑个五辛盘,聊应新春节景。
立春读书更是一种人生的惬意,南宋杨万里的《十二月二十一日迎春》:“星淡孤萤月一梳,迎春早起正愁予。土牛只解催人老,春意来自何事渠。官柳野梅残雪后,金幡玉胜晓光初。却思归跨青山犊,茧粟仍将挂汉书。”在牛角上挂上《汉书》,一手着鞭,一手翻书阅读的典故,言其贫穷不废读书。
立春时节虽然美好,而唐代杜甫的《立春》,却透着淡淡的忧伤:“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杜甫从晋人立春日以芦菔、芹菜为菜盘相馈赠的风俗起兴,接着回忆起当年梅花开时在“两京”(长安、洛阳)过立春日的盛况,感叹自己远客在外,归计未定,说不尽飘零与悲伤。
唐代岑参的《题苜蓿峰寄家人》,表述的也是立春时节他乡羁旅的落寞:“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闺中只是空相忆,不见沙场愁杀人。”立春的时候,诗人正在塞外行役;寒风凛冽,冰川塞路,山峰河流冰冷而静默;而万家灯火的春节,他也不可能与家人团聚,丝丝幽怨,却也只是相思。
“冰丝玉缕簇青红,已逗花梢一信风。梦到谢池新雪尽,暖烟含雨绿匆匆。”沉浸在古诗文的韵脚里,用心去感知一缕春风的抚弄,一缕春阳的暖意吧。而在这春阳的暖意里,在生机勃勃、万物苏醒的春天里,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相信一定能够战胜这来势凶猛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狂魔,迎来一个清洁健康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