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花生的故事 2019年10月02日  

  □王向东

 小时候过中秋节,我们并不在意月亮阴晴圆缺或月色是否皎洁迷人,也不在意“张古佬”到底把桂花树砍断了没,更没有心思也没有那种情怀怜香惜玉或者不怀好意地假装关心一下嫦娥姐姐是否孤独寂寥或者悔不当初,我们翘首以待以及念念不忘的只是母亲给的一小把炒花生,那种脆香至今还不时地在唇齿间袅袅地回旋,老惹得人家心痒痒眼戚戚的。

 “中秋节”我们称作“八月半”,这一民间的且有点土里土气的赤裸裸地用时间来命名的叫法倒是如甜蜜的暗恋般一往情深痴心不改记忆隽永。

 在我们那地,那会,传统的节庆食品是:一瓣土柚,一小块麻饼和一把炒花生。土柚酸了巴叽的,我们其实不太喜欢,可是一年到头也就在这个时候才能吃上这么一两瓣,也就凑合着紧皱眉头囫囵吞枣般地吃完,也就不太觉得那么酸了。从合作社买的如巴掌大的所谓大饼,有的会有一两粒黑芝麻,孤零零地格外显眼,有的什么都没有。父母把“大饼”切成一块块扇形状,每人分得一小块,快速地塞到嘴里又极快地咽了下去。土柚和大饼是需要用钞票购买的,是以并非每家都齐备,因此,我们得掩上房门像做贼似的却又很庄严神圣地吃完它们。然后就等待着最激动人心的那一刻的到来,看看母亲从什么地方拿出炒花生来分。

 三件过节食品中,唯一可以不用钱购买的就是花生,大多是自家菜园里种一些,不多,但足以过节时给每个小孩一小把,即使自家没有,也可以用别的东西跟人家换一点,一般做家长的在这事上都是比较通情达理的愿意换一点给人家。做父母的怕现炒的花生太“热气”,让“小的们”吃坏身子,通常会乘着小孩子们都睡着了的时候偷偷提前炒熟,藏起来放置一段时间,直到中秋节这晚才拿出来。炒的时候是和着沙子一起在大锅子里炒的,这样可以使每颗花生受热均匀,不至于有的炒焦有的不熟不脆。稍大一点的孩子在经历几次之后深知父母早就准备好炒花生并藏起来了,嘴馋之下必有勇夫,贫穷并没有限制到他们的想象力和行动力。大的召集小的,乘着大人不在家的时候,难得地步调一致同心协力把家翻了个底朝天,大有不把花生找出来瓜分掉决不罢休的犟劲。通常孩子们的阴谋都能得逞,恼人的是孩子们如孙猴子偷吃了蟠桃般的爽快之后,竟然都不动声色地组团在中秋这晚起劲地催促妈妈分花生,等着看妈妈发现炒熟的花生飞了而窘迫无奈时的尴尬,尔后开心地哄笑。于是在中秋节前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每个家庭都在上演着父母藏花生和孩子“偷”花生的智斗大剧。而主妇们通常会在节后聚在一起时诉说着这个十分无奈充满酸楚却又略带幸福的小故事。

 香嫂生了六个小孩,每年怎么藏住炒花生成了她一件十分头疼的大事。她曾经把炒熟的花生盛在一个瓦罐里然后把罐口用泥巴封好最后也没能藏住,被偷吃个精光。鉴于前几年每年都被小家伙们早早地搜出来瓜分掉然后集体狡猾地等待着看她的笑话的历史,这一年,她特地把炒花生藏在一陶瓷罐里,用一团稻草塞住罐口,然后倒扣在床底,心想着这回总该藏得住了,小家伙们总不会想到倒扣着的罐子里有东西吧?结果可想而知,香嫂哭笑不得,又不想扫了孩子们过节的兴头,只得硬着头皮又去小店里赊了一些回来给“小的们”每人分了几颗才作罢。

 我们姐弟几个自然深知此道。与香嫂家孩子不同的是,我们不会把搜到的炒花生全部吃掉。现在回想起来,父母应该早就知道秘密,只是怜爱孩子不想点破而已,不动声色地补了回去。但在某一年我们却遭遇了重大失败。那次,我们姐弟全动员,乘着母亲出门干活去了,由小弟在门口望风,我们四个在家里翻了个底朝天,从木棚到橱柜、从桌面到床底,凡是能盛东西的容器都搜了一遍硬是没有。这可真是奇怪,按道理应该早就有了的啊。究竟藏在哪里呢?这时,我发现桌面上靠椅子的那角还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瓦罐,罐口随意地放着一个没有倒扣的破碗,我一手拿起破碗,另一只手伸了进去并说:“就这个没搜了,一定在这里”,我姐听了急忙说:“不会放在这么显眼的地方的,罐口也没封,绝对不是”,于是我把伸进去的手缩了回来,把碗放了回去。就这样,这次我们硬是没找到,纳闷了好多天,一直不得其解。到了中秋这天的晚上,我们急不可耐地催促老妈分花生,目的变成主要是想知道老妈到底把花生藏哪了。结果,老妈笑嘻嘻地从这个罐子里掏出花生给我们,老爸也在旁边得意地笑得合不拢嘴。我们也转过身齐刷刷地指着我姐说“都赖你……”

 小时候物质条件差,过得清贫,但总不缺少乐趣。当我们长大之后,这种天然纯真的乐趣便成了我们弥足珍贵的一笔资产,无法复制也无可替代。或者,你今天的点点滴滴也将成为你日后甜美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