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笔下的故人 2020年02月07日  

  ●李仲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熟悉明朝的于谦,想必大家都是从这首不朽名作《石灰吟》开始的。其实,于谦不仅把一生廉洁清白和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情怀留在了人间,更是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佳作,成了我们历史文化的瑰宝。

 有一首于谦写的《观书》,亦是广为流传。“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金鞍玉勒寻芳客,未信我庐别有春。”观书,就是指读书。诗中将书卷比作多情的老朋友,从早到晚和自己愁苦与共;浏览书中无数文字后,胸中再无杂念烦扰;坚持经常读书,就像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就像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能不断增长新知;那些寻花问柳的富家公子,自然不会相信我的书房四季如春,有如此美好的胜景。

 这首诗,是于谦对读书的独特认知,抒发了对读书之美、之乐的情感,更阐述了读书的作用,意趣高雅,颇有感染力。其中,诗人专心致志,痴迷读书的形象也是跃然纸上。诗中对待读书的态度,与出版家张元济先生所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有异曲同工之妙,话语通俗而有趣。而国学大师季羡林针对张元济先生所说,还专门写过一篇文章,并作为其作品《读书与做人》的序言。可见贤达之人对于读书,都有着大体一致的认知。

 但是,读书仅有那一份与友相交的虔诚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我们希望读书能带来前行的力量,也能昭示我们步履的方向。诗,本就是作者心灵的产物。所以我们不妨将目光回望,透过历史,探寻《观书》背后的故事,体悟于谦那高远的人生追求。

 与于谦同时代的不少人,将读书当作敲门砖,敲开了当官发财的大门,就不再对读书感兴趣。对此,于谦深恶痛绝,所以写下了《观书》一作抒发胸臆。虽然于谦也是通过科举,26岁登进士第,开启了仕途之旅,但于谦读书不是为了图功名、谋富贵,而是仰慕古代先贤,为实现拯救天下苍生之志。于谦自幼好学,是勤于读书之人,少年时常与学友登杭州吴山三茅观读书,登山健体、赏景怡情、读书明志,据说《石灰吟》就是那个时期写的。其间,于谦了解了许多文天祥的感人事迹,对文天祥十分仰慕。他在书房瞻仰文天祥画像时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殉国忘身,舍生取义,气吞寰宇,诚感天地……难欺者心,可畏者天,宁正而毙,弗苟而全……我瞻遗像,清风凛然。”在最近热播的电视剧《大明风华》中,皇太后孙若薇在得知于谦死后,就是将这首诗,题写在于谦所画的文天祥画像上。情节虽是虚构,但这首诗用得十分贴切。除了文天祥外,于谦还将诸葛亮、苏武、岳飞等英雄人物视为学习榜样,写下了不少赞扬他们的诗词。在今天的杭州于谦祠内,就有专门的展示,能够看到这方面的许多介绍。

 于谦文能治天下、武能卫国家,后世的林则徐曾为于谦祠撰联“公论久而后定,何处更得此人”;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也曾祭扫于谦,并御书“丹心抗节”以示褒扬。于谦,视书卷为友,吸纳书香之精华、人间正道之气,从先贤英雄身上汲取正能量,最终亦成了令后人敬仰的先贤英雄。其建立的丰功伟业,写就的诗词著述,亦成了带着墨香的多情故人,时时提醒我们要清正廉洁、坚持操守,要涵养家国情怀、英雄气概。

 我曾在杭州于谦祠里,静静凝眸着于谦雕像,细思《观书》一诗,真是感慨良多。不论我们身处什么环境,职务有多高,都不应该忘记“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我们的精神家园,需要通过读好书进行垒筑,需要通过读好书而色彩纷呈更加壮美。唯有此,我们才能像于谦那样,守得初心,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