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剧振兴助推梅州文艺发展 ——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系列活动在我市社会各界引发热烈反响 2020年01月03日  

  ●本报记者 林丽妙 刘润涛 

 林婉萍

 《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工作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五省汉剧院团共同签订申报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协议,梅州市振兴广东汉剧文艺基金会启动……2019年12月下旬,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大会在我市召开,大会期间举行的一连串主题活动,释放出一系列利好信号,引起了社会各界热烈反响。

 通过群众唱主角增强汉剧活力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广东汉剧的传承和保护中,我市精心安排了“南国牡丹杯”广东汉剧60周年征文和摄影大赛,以及第四届“南国牡丹杯”群众广东汉曲、汉乐大赛,旨在激发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广东汉剧的振兴发展,助推广东汉剧“传下去”和“迈出去”。

 在汉曲、汉乐大赛中,记者留意到,既有来自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也有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青少年。参加此次比赛的五华县水寨镇府前社区文乐队有13名成员,今年72岁的钟远阐就是成员之一。他告诉记者,广东汉剧、广东汉乐是客家人的文化,很开心能够参与此次大赛。接下来,他将一如既往为普及和传承广东汉剧贡献一份力量。

 随着广东汉乐学习班的开设,广东汉剧进校园等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小朋友喜欢上了这一古老的剧种。“我们都很喜欢唱汉剧、奏汉乐。”大埔小学少儿汉乐团文艺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11岁,最终斩获汉乐组冠军。

 “除了要继续攀登艺术高峰外,广东汉剧也要多培养新的观众、票友。”市文联主席陈锐锋表示,市文联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将继续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平台,送戏下乡,让更多群众了解广东汉剧的魅力。同时,还将发挥市戏剧家协会的力量,推动广东汉剧在新品创作、人才培养、文艺汇演等方面发展。

 以汉剧精品造就人才推动振兴

 “没有精品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观众。我们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把精品创作当成振兴发展广东汉剧‘第一炮’。”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副院长徐青说,接下来,将新编广东汉剧《梅花渡》(暂定名),通过客家人下南洋的故事,反映客家人的家国情怀,体现客家人艰苦奋斗、积极拼搏的客家精神,旨在以精品助推振兴,以精品造就人才,以精品擦亮品牌,预计2020年下半年与观众见面。

 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广武对广东汉剧振兴发展充满期待。他说,该院将紧紧围绕“五个一批”,继续在 精品创作、人才培养、市场培育等方面“发力”,力争把广东汉剧打造成传承和发展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助力人文湾区建设的“符号”,联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华人华侨的“纽带”。

 带动相关艺术和地方戏曲发展

 “广东汉剧离不开广东汉乐,广东汉剧的振兴必将带动广东汉乐的振兴。”国家二级演奏员、广东汉剧传承研究院培训部副主任钟礼坤介绍说,目前,全市共设有9个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不仅成为广东汉剧和广东汉乐舞台的延伸,也是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平台和载体。接下来,还将把广东汉剧(汉乐)活动驿站覆盖到更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地区。

 “大会的召开是整个汉剧界的喜事、乐事。”大埔县广东汉剧传承保护中心主任郑永华表示,接下来,该中心将加强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部队等“五进”工作,特别是进校园培养新的观众,激发小朋友们对广东汉剧的兴趣和爱好,进而传播广东汉剧艺术,振兴广东汉剧,让“南国牡丹”更加灿烂绽放。

 此次大会的召开,也振奋了梅州地方文艺工作者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振兴地方戏曲发展的信心和决心。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副主任张展中介绍说,客家山歌剧作为地方戏曲,近年来也受到文化多元化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出现了市场萎靡、人才青黄不接等困难。广东汉剧的振兴发展,为客家山歌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有益借鉴。接下来,将继续抓好精品剧目创排、剧种建设,为梅州地方戏曲的振兴发展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