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米古道上的平远往事(下) 2019年03月04日  

平远县仁居镇邹坊古亭

平远县差干镇松溪河为盐米水道

重走红军路

  ●李程

 二、“盐上米下”的粤赣通衢

 (接上期)

 据史料记载,明末至民国数百年来,粤东客家地区盐丰粮缺,江西多粮少盐,粤赣两地商人纷纷前往产地贩运盐粮。由于彼时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多走山路,货物由劳力肩挑,盐上米下的挑担队伍悄然涌现。联结粤赣两省的驿道被称为“盐米之路”。

 (一)粤赣商流的通道

 《寻乌调查》是研究平远古道的最重要历史文献。当时还未开通行驶汽车的公路,闽粤赣三省边区的物资流通依赖于韩江水系、赣江水系的水运,以及蛛网似的人行驿道,自明朝正德年以来几乎没有改变;二是有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支撑,分析的结论令人信服。

 江西缺盐,由广东输入。《寻乌调查》中“梅县到门岭的生意”一节写道:“十年前惠盐多,三四年前潮盐多,这是因为商人包办路线不同的缘故。现在又是惠盐多,则因八尺、中坑等处反动派对红色区域封锁,阻塞了潮盐的路的缘故。盐到门岭后,一直通往兴国。”

 据《明史》记载,赣州在明正德二年(1507)改行广东盐,粤赣间的盐道存在超过了500年历史。黄国信在《区与界:清代湘粤赣界邻地区食盐专卖研究》中阐述了与平远相关对古盐道的考证:“筠门岭通嘉应和潮州,从赣州溯贡水而上至湘水,到达筠门镇后,或换小船至罗塘再挑越筠门岭,或直接挑越筠门岭,抵达镇平县(今蕉岭县)新铺,然后船运通过石窟河经梅溪至嘉应州”。此段文所述的“筠门岭”与“镇平县新铺”之间,省略了一个重要节点,那就是“下坝”,一个接驳筠门岭陆运与水运的码头。该码头始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至清乾隆年间达至鼎盛,广东的盐大量水运至下坝,下坝每天库存的盐就达 60 万包、约 80 万斤。

 松溪河处在“下坝”与平远县城(仁居)——八尺——寻乌的节点上。历史上,平远县城仁居至下坝的水道因礁石浅滩阻塞,1582年仁居乡绅们筹款“开新河”,“凿大峰、剑门二滩以夷水道。”《开新河碑记》中描写了通航时一片欢腾的情形:“平民争以轻舟试新河,往来如织,一切货贿俱从舟载;虔(今江西赣州)汀(今福建龙岩)商贾络绎辏合”。由于仁居河溪流量过小,行舟不便,下坝至仁居等地的货物改为全部人力陆运。1832年的《松溪河碑记》记载了当地挑夫往来情形:“全肩挑蚁聚蜂屯,日以千计,道必经差干乡之松溪。”

 寻乌产米,主要向梅县输出,平远是必经之路。《寻乌调查》对此作了详细的调查:“梅县一带很缺乏米,价比寻乌贵一倍,寻乌每年要供给它很多。澄江、三标、吉潭(项山的)、城区四个区域的米,从牛斗光经八尺、大柘,向梅县输出;龙图、腴田、留车、芳田、篁乡上半区一带的米,走中坑向梅县输出;大同、篁乡下半区、大田、蓝田、斗晏及龙川来的一部分,走岑峰经石正向梅县输出。三条路输出数量大略相等,每天共计输出米一百担,全年三万六千担,平均每担价八元,共二十八万八千元。”

 八尺老圩作为粤赣闽商道交汇点,以“官道”八市尺宽而得名,折合2.64米。《平远县地名志》记载:“八尺,传说原老圩的街道宽八尺而称八尺。”

 (二)科场赶考的官道

 《辞海》“驿道”辞条:“我国古时交通大道。即为传车、驿马通行而开辟的大路,沿途设置驿站。”杜甫《遣闷》诗:“使尘来驿道,城日避乌樯。”

 俗话说:“大路朝天,各走一边”。当年繁忙的驿道,达官显贵走过,贩夫走卒走过;而今或改作他用,或荆棘覆盖,早已淡出于人们视线,只有少数耆老依稀记得古驿道走向。明朝崇祯十年(1640)进士韩元勋,是平远八尺人,他将赴州参加科举考试所经过的地名串成诗——《地名谣》,流传至今已成为研究平远至梅城古驿道最为珍贵的资料。《地名谣》诗句为:

 功读九龙时日长,七娘催促赴科场。

 脚踏黄沙齐上路,鸡公报晓稔田庄。

 手攀香藤长八尺,寸沟出水拐湖装。

 不觉行来杉树坳,大士宫里去烧香。

 共饮良畲不解渴,又买大柘当茶汤。

 迈步官田羊子甸,两口塘映枫林岗。

 日暮超竹坳头歇,店里蚊多早起床。

 直下长田冷水井,肚饿难过三角塘。

 猴子地里无饭卖,分水充饥透心凉。

 骤雨倾盆雷打树,相公相慰莫惊惶。

 再行五里黄昏近,欢天喜地进程乡。

 韩元勋由私塾所在地出发到程乡(梅州)参加州试,路途历时两天。途经地名有:仁居镇九龙村,八尺镇七娘山、黄沙村、稔田村、香藤坳、八尺村,中行镇的寸沟水村、快湖村、杉树坳、大士宫村、良畲村,大柘镇大柘圩、官田村、羊子甸村、两口塘村、枫林岗、超竹村、坳头岗,长田镇的长田村、冷水井村、三角塘村、猴子地村、分水坳,梅江区城北镇的雷打树村、相公亭、五里亭,直至梅州市区。

 (三)社会动荡的兵道

 平远未设县治前,秦汉时为揭阳县所属,晋宋属海阳县,南齐以来属程乡。1562年设县时隶于赣州府,1564年改隶广东潮州府,1733年改隶于嘉应州。由于平远地处北扼赣粤咽喉、东控粤闽要道,又是山高林密、关隘重重的三省交汇处,长期动荡不安,四通八达的“大路”成为官“匪”间、各种军事组织间周旋角逐的“兵道”。

 1、南宋末年,文天祥在赣起兵勤王抗元。文天祥曾于1276年三月和1277年春两次率军抵驻梅州,由寻乌吉潭入平远境(时属程乡辖),在泗水镇梅畲往嘉应州。《平远县志》(1993年版)载:“南宋末年,宋文信国公起兵勤王,路过平远县境,招兵扈驾,原籍青壮男丁几乎全部从军。”平远古驿道留下了“千兵坪”“相过坑”地名和“相国卦竹”传说,仁居古城纪念文天祥的“迎相公”民俗流传至今。清末爱国诗人丘逢甲曾作诗咏叹:

 乡乡都建相公祠,犹见遗民故国思。

 欲向梅畲寻卦竹,满山红处立诗碑。

 2、明清时期,社会矛盾激化,“流寇四起”。据清道光《宁都直隶州志》记载:“嘉靖间,倭寇猖獗,闽、广、江右诸山贼遂乘势而起,南、赣、惠、潮间皆盗窟,四出剽掠,长吏莫制。” 首任知县王化筑城剿匪,挂帅亲征,剿灭梁道辉、梁国相等“反贼”。崇祯元年,苏俊、韩元、龚义、钟岳、汤庆等纠党造反,知县金一鳌诱擒缚杀之。崇祯四年,钟凌秀、钟复秀率千人造反,打败各县官兵的联合围剿,擒斩千户总林应龙、指挥黄应官等百余人。顺治八年,清兵再次攻入平远县,城内民众被屠杀殆尽。文庙祠宇、居民房舍多被焚毁。顺治三年至顺治十七年,谢志良、谢上逵以五指石为根据地,开展反清复明斗争。咸丰十年、同治三年、同治四年太平军四次进占平远,清军与太平军曾在平远周旋作战日久,百姓纷纷筑寨自保,被迫逃离家园。

 3、民国初期,东征军平定陈炯明叛军。1925年2月,孙中山下令讨伐陈炯明,东征军分三路向东江进军。3月21日,陈炯明叛军林虎、李易标部共两万余人由兴宁败退到平远的大柘、东石一带。24日,东征军在张民达师长率领下,在石砻寨、双企岃等地向叛军发起进攻。叛军全线崩溃,向东石、八尺方向溃逃。

 4、土地革命时期,红四军三进平远。1929年10月至11月,红四军在朱德、陈毅率领下,两次进抵平远,宣传革命主张、重燃革命烈火,朱德亲自为石正中学师生作《为革命读书》的演讲,红四军在石正召开前委会,平远成为我党我军贯彻群众路线的发轫地。1930年5月14日至31日,红四军一纵挺进平远,拱卫毛泽东寻乌调查,帮助平远党的组织建立县级红色政权,成立平远县革命委员会、县模范赤卫大队、县赤卫队总指挥部,以及区、乡镇红色政权,开展了武装暴动,使平远全县呈现一片红。1931年1月,平远县并入中共蕉平寻县委,成为闽粤赣中央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打造南粤古驿道示范地

 平远盐米古道以古迹众多、内涵丰富、开发较早等优势,在南粤古驿道活化利用方面发挥好示范作用,成为山区振兴发展的有力抓手。

 (一)打造示范线路

 平远盐米古道作为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在打造“寻乌调查红色之旅”“历史文化之旅”“南粤古驿道徒步定向大赛”“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下足功夫,找准特色,做到保护与活化利用相互促进,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目前,平远古驿道列入《梅州市2018年南粤古驿道重点线路项目》的四段:一是白岭村——成文村段古驿道;二是川风坳——梅州岃——盐铺潭段古驿道;三是湖洋村——湍溪村——东湖段古驿道;四是中央苏区交通运输线(中行——河头——东石)。

 (二)挖掘客家文化

 平远盐米古道,就是一个关乎客家人的重大课题。古驿道沿线古迹众多,抢救性保护迫在眉睫,活化利用更需创造性思维。据了解,分布在平远县古驿道周边的古寨古碉有30多处,其中长兴寨、宝珠寨、虎踞寨、鹅石寨等山寨保存完好;有松溪桥、青云桥、驾虹桥、志成桥等古桥,众多的古茶亭、古民居;抗日战争后期广东省政府播迁平远的“中央金库”旧址等。这些物化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待进一步整理、保护和开发利用。此外,沿古道村落浓郁的客家民俗,更是活化的客家历史。如平远船灯、六月六、扛仙师、迎相公、祭江等民俗活动,政府应鼓励民众积极参与、传承。几年来,平远已经在这方面动作起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如2017年11月,平远县成功举办了“五指石——松溪河”国际徒步大赛;近年来,八尺镇打造“酒香小镇”美名远传,酒制品覆盖粤赣闽三省;正在打造客天下梅畲田园综合体,将自然生态、人文观景、农业开发等综合起来,让古老的驿道、村落成为现代人回归自然的理想家园,等等。

 (三)传承红色基因

 平远是原中央苏区范围县份,存留着大量的革命旧址。在中央苏区时期,蕉平寻是闽粤赣的联系中心县份,平远一直肩负着“发展出入口贸易”和赣闽粤三省交通及药品、食盐等紧缺物资输送的主要任务。因国民党实行经济封锁,赣南地区的大米、茶叶、土纸、木材、香菇、茶油等物资,通过水、陆两路从寻乌县吉潭、牛斗光、留车、岑峰、芳塘肚、菖莆经平远的差干、仁居、八居、大柘、石正等地,向广东的梅县、潮州、惠州等地输出,换取布匹、百货、食盐等商品,解决中央苏区军民穿衣、吃盐、伤病员医药和制造弹药的奇缺原材料等后勤补给。这两条经平远的红色地下交通线,被中共蕉平寻县委命名为马克思路、列宁路,这两条山道走向分别为广东平远中行至江西寻乌留车和广东平远石正至江西寻乌岑峰。

 平远存留的大量红军墙标也是红色教育的一大亮点。据《平远县志》记载,红四军三进平远时,途经和驻扎的地方书写了大量的革命墙标,分散于仁居镇古城、热柘镇韩坑村、中行镇仲石村和中行村、河头镇双溪村、八尺镇排下村、石正镇安南村、差干镇湍溪村等。红军墙标最集中的为仁居圩,据1981年广东省博物馆调查登记,仁居圩镇有红军墙标114条,内容有“农民打土豪分田地”“扩大工农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和特权”“红军是工农的军队、是穷人的军队”等。

 2011年8月,平远被确认为“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属于中央苏区范围”,对传承红色基因、发扬苏区精神,以及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推动山区振兴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平远建立了红军纪念公园,弘扬红四军三进平远光辉历史;通过组织“重走红军路”等体验式活动,提升古驿道的活化利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