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和委员就梅州如何铁腕治污实现绿色发展建言献策—— 铁腕治污 保护发展 2019年03月04日  

  ●本报记者 杨敏 严伟涛 江婵 刘润涛 曾舒婷

 “既要坚持把保护摆在优先位置,夯实生态基础,守好生态底色,绝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又要抓牢发展第一要务,力戒把生态环境保护当成发展的紧箍咒,把生态发展当成不担当、不作为的托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浓墨重彩突出我市在处理保护和发展关系中的工作思路,并用“铁腕治污”为今年推行环保工作的力度定调。我市今年两会提案议案中,“环境保护”是不少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两会期间,本报记者就“梅州如何铁腕治污,实现绿色发展”的话题,采访了市政协委员、梅州市蕉华管理区副主任徐文,市政协委员、大埔县人民法院法官林锋元,市人大代表、梅州市印制电路行业协会会长谢坚生,市政协委员、深圳盛和岭南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海明,市政协委员、五华县松岗嶂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等祥等,大家纷纷为梅州环境建设出点子、谈建议。

 核心观点

 梅州是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要立足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要铁腕治污,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要加强制度建设,从规范条例、监管检查、宣传引导等方面长效做好环保工作。要推动全社会形成环保共识,让每一个组织、个人都参与其中。

 渴望蓝天碧水净土 加强治理改善环境

 “我花了六天的时间到七目嶂、八乡山走访,看到有些乡村因为养殖各类家禽导致水源变黑发臭,十分痛心。”李等祥说,在我市不少偏远山区,群众对水源保护的意识不强,在水源地养家禽、开设牛蛙养殖基地等,严重污染水源。把目光对准农村污染的,还有林锋元。他调查发现:有的地方群众环境保护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乱丢乱放垃圾现象。农村保洁设施还比较滞后,还没有建立起污水处理机制,由于资金投入不足,环保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

 “对烟花爆竹的经营和燃放缺乏相关管理规定,春节期间出现大面积长时间燃放现象,将对空气质量、社会治安、人身安全等造成极大的危害。”徐文则痛斥给天空蒙上“灰盖头”的烟花爆竹燃放行为,让年味变了味。

 环保措施持续高压 制度保障立足长效

 徐文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特别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梅州作为省北部生态发展区,更应持续高压做好环保工作。徐文今年提交了《关于规范经营烟花爆竹场所、燃放区域和时间限定》的提案。他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应对烟花爆竹的经营场所、燃放时间、购买量、销售经营作进一步的规范。

 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林锋元认为,遏制污染,要立足长效机制。针对农村环境整治,他建议镇村要明确责任,做好设施维护更新和人员管理,将农村水环境治理纳入河长制管理;要建立资金保障机制,把农村环境整治列为民生工程,在资金上重点保障。

 环保不应是紧箍咒 生态与发展需并行

 如何在环保高压态势中兼顾发展,吴海明表示:“梅州市工业体系还没有建构完成,而且发展过程中不断增加了从珠三角转移的产业,这势必要与环保技术引进、环保产业规划等措施配套推行。同时,政府在招商引资过程中,要尽量引进环保友好型企业,发展总部经济、高科技产业、信息产业等。”

 谢坚生则认为:“《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在高水平的保护中实现高质量发展。印制电路行业是高科技、高投入的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废水废气通过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处理,是完全可以实现达标排放。作为企业,要坚决倡导绿色发展,落实环保责任。”